如何使中小學防范侵害未成年人機制更好落地?
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民革北京市委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任雪峰帶來了一份《加強中小學防范性侵害未成年人監管機制制度建設》的提案。這份提案來自于他的審判實踐思考。
“在辦案過程中,發現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問題。怎樣更好地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值得深思。”任雪峰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談未成年人受侵害:部分孩子不能識別自己受到網絡侵害
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往往會成為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痛。近年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我國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1年6月1日起,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確立了“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體系,旨在形成保護未成年人的合力。
從司法實踐來看,近幾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又有新趨勢、新特點。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日趨明顯,更易遭受網絡不法侵害;利用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復雜多樣,方式不斷翻新,出現“網絡誘騙”“隔空猥褻”等新類型犯罪。
對此,2023年5月,“兩高”和“兩高兩部”同時發布《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辦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意見》。
解釋明確,對脅迫、誘騙未成年人進行網絡裸聊、向未成年人索要裸照、視頻等特殊猥褻行為,以猥褻兒童罪或者強制猥褻罪定罪處罰。意見則規范了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辦理程序、方式和制度適用,案件偵查取證,強化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與救助。
任雪峰認為,針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新形勢,首先應該從加強教育入手。“提升家長和孩子們的權益意識非常重要。一些年齡小的孩子并不能識別自己受到網絡侵害,因此報告家長、老師也就無從談起。要及時更新法治教育內容,讓家長、學生知道什么是侵害以及新型的侵害手段。”
能夠辨別違法犯罪之后,也要培養他們留存證據的意識。“因為法院審判最重要的就是以證據為中心,未成年人一定要相信家長、相信老師,發現自己受到侵害一定要及時報告。”任雪峰提醒。
談提案:建立追責、懲戒機制,使相關人員真正承擔起監管保護責任
任雪峰提到,近年來,北京法院審理的多起性侵害中小學生刑事案件以及由此引發的民事及相關申訴案件中,呈現出一些共性的問題。“如被侵害未成年人年齡小、被侵犯時間跨度長,未成年人不敢不愿求助報警。不法侵害行為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損害,同時也引發家校矛盾。”
“這些情況其實反映出中小學在防范性侵害未成年人監管機制方面存在問題。”任雪峰認為,其中一方面就是防范性侵害未成年人制度落實不到位。
任雪峰指出,個別學校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停留在法治課堂層面,學校內部在監督管理方面的相關制度機制不健全,執行力度弱,程序不清晰,責任不明確。“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我們發現,個別案件中教師對學生的求助表示無能為力,個別教師對于學生疑似遭受侵害的,存在不愿管、不敢管的問題。”
隨著六大保護體系的確立,各方協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取得了明顯成效。任雪峰提出,與此同時,家庭、學校、社區、派出所之間的聯動保護仍存在不暢通的問題。“有校方針對家長反映的問題,沒有及時提醒阻止糾正。個別教師發現學生身心異常后,雖然能夠及時與家長溝通,但干預力度偏弱,沒有開展有效的跟蹤回訪督促,未聯合社區、派出所等及時糾正家長的違法行為,最終造成悲劇發生。”
基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任雪峰認為,未成年人受侵害“早發現、早示警、早干預”的執行落地并不到位。
如何加強對中小學生的保護 切實有效防范他們受到侵害?
任雪峰建議,學校要將中小學生保護機制全面制度化,將學生身心保護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從“一把手”、校領導、中層負責人到各年級主任、班主任、任課教師,均要明確對學生的監管保護職責,逐級明確責任,層層壓實責任。
“應將中小學生監管保護工作納入師德師風監督部門和學生日常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學生受侵害案事件處理程序,確保對學生的監管保護責任到校領導、到部門、到個人。”任雪峰特別指出,應當建立有效的追責、懲戒機制,倒逼相關人員真正承擔起對未成年人監管保護的責任。
此外,任雪峰提出,建立健全學生異常檔案跟蹤制度。“從學生進校開始建立學生身心異常檔案,一人一檔,直至學生畢業,暢通小學、初中、高中身心異常檔案流轉。對出現異常的,全學段及時、定期跟蹤回訪處置,以學生身心健康為目標導向,納入教師、學校業績考評。”任雪峰特別提到,異常檔案跟蹤制度一定是在嚴格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運轉。
談法院工作:專門化、專業化建設助力高質效審理未成年人案件
在司法保護環節,近年來,北京法院持續推進司法綜合保護和能動司法。“針對新形勢、新情況,北京法院在全國法院率先探索實踐‘未成年人審判融合發展’理念,橫向推動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融合發展,縱向探索打通立案、審理、執行各工作環節,將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貫穿訴前、訴中、訴后全過程。”任雪峰向記者介紹。
也正是因為涉未成年人案件審判的特殊性,北京法院將審判機構和隊伍的專業化、專門化建設作為重要一環推動。在任雪峰看來,要做好未成年人專業化、專門化審判,首先要有一支專業的隊伍,建立專門的審判機構,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把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工作抓好。
對此,2021年以來,北京高院為全市17家基層法院統一授予少年法庭牌子,并指導全市法院組建起業務類型覆蓋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工作領域逐步探索延伸至立案、執行兩端的未成年人審判隊伍。
“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深化治理、源頭預防,是落實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有效途徑。”任雪峰介紹,北京市少年法庭圍繞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網絡保護等積極開展司法建議工作,針對教育機構管理漏洞、娛樂場所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網絡文化建設等問題發送數十篇司法建議,督促有關單位規范行業管理,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
談未成年人審判工作
任雪峰表示,首先要確保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好案件。“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必須要有好的隊伍,因此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為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奠定基礎,重點抓好民事、行政案件和公益訴訟,不要讓糾紛演變成刑事案件。”
“此外,北京法院還將繼續落實好法治副校長制度,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宣傳。這是我們一直在堅持的,但怎么做好融合,需要進一步思考、推進,在做好司法保護的同時,更好推動社會、學校、家庭、政府等保護有效銜接。”任雪峰說。
責編:扶雄芳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中國兒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