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首頁 時事聚焦 [省內] “教潤”興工報華夏,“技澤”湖湘寫榮光——中國職教“拓荒者”陳潤霖和職教“楚怡精神”的百年傳承

“教潤”興工報華夏,“技澤”湖湘寫榮光——中國職教“拓荒者”陳潤霖和職教“楚怡精神”的百年傳承

2023-12-23 09:21:30 新華社

突破傳統手藝“學徒制”藩籬,開啟工業化時代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制”先河,陳潤霖和他的同道、后繼者們從辦學初期勵精圖治,到抗日戰爭時期百折不撓,再到新中國誕生后持之以恒、發揚光大……

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業學堂在艱苦卓絕中弦歌不絕、開枝散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致用的職業技術人才,為湖南乃至全國相關教育體系建設、先進裝備制造和戰略礦產資源開發等產業發展夯實了根基

來源:12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蘇曉洲 謝櫻 王宜玄

東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

全面抗戰期間,一條用血肉筑成的“后勤長城”——滇緬公路,成為決定中國生死存亡的“生命線”之一。10年前,有研究滇緬公路歷史的學者發現,很多奮不顧身投身建設的工程師都畢業于湖南省同一所學校——“楚怡工業學?!?。

位于新化縣的“楚工”,如今已衍生出在校學生上萬的新化縣楚怡工業學校。除標注外,組圖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蘇曉洲攝

革命,捐軀流血,是苦戰;教育,舍身磨血,是“學戰”。抱定這樣的信念,1909年,來自湖南新化的愛國青年陳潤霖,立志“教育救國”“工業救國”,在海內外志同道合者的相助下,于長沙創辦了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業學堂(下稱“楚工”)。突破傳統手藝“學徒制”藩籬,開啟工業化時代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制”先河,陳潤霖和他的同道、后繼者們從辦學初期勵精圖治,到抗日戰爭時期百折不撓,再到新中國誕生后持之以恒、發揚光大……楚工在艱苦卓絕中弦歌不絕、開枝散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致用的職業技術人才,為湖南乃至全國相關教育體系建設、先進裝備制造和戰略礦產資源開發等產業發展夯實了根基。

“東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比藗冞@樣評價陳潤霖和楚工。“爺爺辦學四十載,一生經手財物不可勝數。他嚴于律己,兩袖清風,去世后家人無奈只能舉債下葬,當時連墓碑都沒有立。但他創辦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為他建造了一塊永不消失的無形豐碑?!标悵櫫氐膶O子陳繼先說。

位于新化縣的“楚工”辦學舊址紀念地一隅。

惟楚有材,怡然樂育

鴉片戰爭以后,在民族危亡之際,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各種方式挽狂瀾于既倒,撐大廈之將傾。其中,就有“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

以曾國藩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在早期工業制造機構內附設培養技術人才的學堂;左宗棠、沈葆楨等興辦福州船政學堂,開展產業技工培訓;張百熙等人促成“壬寅學制”問世;1912年,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實利主義教育方針,把實業教育列入國民教育系統;1922年,北洋政府確立“職業教育”的名稱,實業學校隨之更名為職業學校。至此,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

1901年,在日本東京弘文學院,作為湖南省首批選派公費留日學生,22歲的陳潤霖目睹了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富民強的景象,深感震撼,與同學傾訴:“清政府腐敗無能、懼外媚外、喪權辱國,我輩青年自當驅逐韃虜、振興中華,而重教興學、為國育才實為第一要務,愿與諸君共勉之!”

三年學滿,陳潤霖成績出眾,很受校長嘉納治五郎器重。嘉納治五郎詢問他今后志向,陳潤霖慨然答道:“歸國后不愿為官,愿以興辦教育為己任?!?/p>

陳潤霖從日本學成歸國后,很快就辭去公職,在長沙創辦楚怡小學堂,校名取“惟楚有材,怡然樂育”之意。

陳潤霖雕塑。

進一步,陳潤霖遂于1909年籌辦楚怡初等工業學堂,并于1910年正式開學。1912年,學校更名為私立楚怡中等工業學校。隨著辦學規模擴大,楚工逐步確立起以機械、礦冶和土木三大重點學科并舉的辦學方向。在辦好“楚怡系”學校同時,陳潤霖還以超乎常人的遠見和能力推動了湖南師范教育體系、“湘雅系”醫學教育體系建設,成為當時名滿天下的教育家。

“楚工是民國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先行者,也是湖南辦學成績突出的職校之一?!睗撔难芯慷嗄甑南嫣洞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小用說,楚工帶動了湖南乃至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1912年,湖南已有初、中等實業學校74所,占全國17%;在校學生4817人,占全國15%。同年,全省普通中學29所,在校學生4478人。湖南學務司特頒《湖南暫定學制大綱》,實業教育被明確列入規范。瀟湘大地,成為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一方熱土。

陳潤霖給畢業生的畢業贈言。受訪單位供圖

為干而學,在干中學

“勉我少年兮,前途萬里今日行。愛自由兮自治,愛獨立兮自營。強身強國,精神以導,何事不可成。共勉為君子兮,以貽本校之光榮?!背さ男8?,洋溢著大義。

由于經費短缺,最初的楚工校舍占地面積僅400平方米,以一座大宅的客廳為教室,家祠作臥室,前廳作實習工場,雖因陋就簡卻精神抖擻。從1914年起,在政府及社會名流的幫助下,楚工在長沙稻谷倉(地名)逐步興建了三層西式教學大樓,并建起機械工廠、翻砂廠和鑄造廠房,基礎設施規模日益擴大。

為適應專業教育、更好培養人才,陳潤霖主持的楚工將師資建設當作發展的重點。建立之初,學校廣納賢才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師。隨著事業發展,師資延攬重點轉向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中國優秀教師,如深受學生愛戴的丁壯猷老師就是一位優秀“海歸”。

在生源與學制方面,楚工最初招收高小畢業生,采用預科1年、本科3年的培養模式,新生入學后成為預科生,經過一年預科課程學習后開始本科學習。

初創雖艱難,但發展勢頭迅猛。1926年在湖南省教育司改革職業教育學校措施的推動下,楚工更名為“湖南私立楚怡工業學校”,作為高等工業學校繼續辦學。

與楚工同時代的很多職教學校,存在辦學理念落后、缺乏對社會需求分析與調查、專業設置與生產建設脫節嚴重等弊端。有鑒于此,陳潤霖將楚工辦學宗旨定位于滿足實業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致力于服務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

20世紀初,中國的棉紗行業一度被日本企業所壟斷,相關民族企業在日商排擠下躑躅難行。為振興國貨,楚工設立機械科,培養金工人才,畢業生前往湖南紗廠擔任技術骨干,幫助提高生產技術與產量。

1928年,國家公路建設人才緊缺,當時湖南僅湖南大學設有土木系。楚工隨即開設土木專業,培養大批土木人才建設湖南公路。當時人們常說“沒有楚工學生就沒有湖南公路”,就是對楚工辦學成果的充分肯定。

學校聚焦近代工業發展需求,以機械科、礦冶科和土木科三大重點科目并舉辦學,培養機械工業、礦冶、路橋建設人才,促進了地區礦業、土木等工業的發展,專業建設適應國家戰略需要,專業結構匹配了當時的產業發展。

楚工堅持“知行合一”的課堂教學理念,倡導“為干而學,在干中學”的教育理念,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知識與技能發展的教育環境,努力建設專業教室和實訓工廠,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操能力,切實提高學生技術技能。

“每每談到楚工的經歷,我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句話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為楚工的作風就是注重技能實踐,而當時別的學校一般沒有這種做法。”楚工學生曹三平曾回憶說。

楚工優先聘用有一線實踐經歷的專門人才擔任教師,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對實踐課程,楚工以能否動手實踐作為考核學生成績的標準之一。學生如只能將理論知識背得滾瓜爛熟,卻不能在實踐課中動手操作,就不能從楚工順利畢業。楚工將絕大部分辦學經費投入實驗室建設和器材購買。當時,機械科有各類機床20多臺,土木科有進口精密經緯測量儀器等裝備,化學科的實驗器具和各類礦石標本一應俱全。

受此熏陶,在那個年代,楚工畢業生因能“做到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坐下來能制圖設計,走出去能實踐干活……掌握真本領”,備受社會贊譽。

“楚工專業的設置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高度契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并適時調整和改變,楚工畢業生就業率在職校中堪為典范,這也是楚工長期保持發展活力的重要原因。”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建湘說:“楚怡中等工業學校主導著近代湖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p>

為了專心辦好“楚工”,陳潤霖淡泊名利。先是辭任湖南省教育廳長,后婉拒擔任江蘇省和浙江省教育廳長的邀請,傾力興教,陳潤霖及其后的職教先賢的孜孜以求,促使湖南職業教育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領先全國,楚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鼎盛時期,全國職業學校共256所,湖南便占到五分之一;在校學生31897人,湖南占六分之一。

位于新化縣的“楚工”辦學舊址紀念館,講解員對來訪者介紹學校歷史。

亂世浮沉,頑強抗爭

亂世浮沉,楚工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多次搬遷,但始終信念不變、弦歌不輟。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的教育也遭遇前所未有的災難。

1938年第一次長沙會戰引發的“文夕大火”,將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大部分城區付之一炬。熊熊烈火中,楚工長沙校區被徹底燒毀,除先前轉移到新化縣的一部分儀器和圖書外,楚工多年的積累都化為烏有。

面對廢墟,陳潤霖和學校師生并沒有萬念俱灰,為保存職教火種,決定將楚工遷往新化。

1941年,初中畢業的張志泗在長沙考入楚工礦業科21班。為了上學,他從長沙的斷壁殘垣中出發,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負笈直奔新化,在硝煙戰亂中得以保全珍貴的求學機會,這也成為他和楚工學子們“一生的精神財富”。

西遷新化,楚工辦學既要面對日本戰機的頻繁空襲,又要應對校舍不便、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同時還得解決辦學經費捉襟見肘等問題。為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陳潤霖想盡辦法招聘了31名國內大學礦冶等專業畢業生來保證教學的正常運行。

當時,新化縣城沒有可用的校舍,陳潤霖帶領楚工師生們在城外白沙洲建設戰時校區,規模雖未能達到長沙稻谷倉校區水平,但能基本滿足學校正常教學需求。

盡管陳潤霖和師生們衣衫襤褸、經常食不果腹,但楚工仍在校內建起實習工場,像“螞蟻搬家”般逐步添置柴油機、煤氣機、車床、鉆床等設備,建起了兩座鐵爐、一座銅爐用于鑄造。學校還與周邊兵工廠、公路修理廠、機械制造廠等企業結對,安排學生前往實習。學成走出校門,大部分楚工畢業生就義無反顧地投身前線,用一身過硬的技術為抗戰服務,很多人付出了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

“為適應戰時需要,這個時期楚工培養的多為機械、礦冶專業學生,為軍工制造和戰略礦產資源開采提供了人才支持。”黃小用說。

戰時,許多民辦學校銷聲匿跡,大多公辦學校不是停招就是合并,其間湖南有12所職業學校停辦,楚工最困難時期一度只剩100名學生。但排除萬難,楚工師生憑著頑強的意志,一直在白沙洲校區堅持辦學直至抗戰勝利。

礦冶科17班的唐帛銘老先生曾回憶說,他在1938年就讀于長沙稻谷倉校區時,“敵機曾偷襲長沙,在警報聲中,同學們仍鎮定自若,堅持學習”。而后搬遷至新化,原班同學依然陸續趕來復學,“甚至還增加了一些新面孔”。

在新化白沙洲的楚工,烽火離亂與文教弦歌交織成了撼人心魄的樂章。在戰火中、在動蕩中,楚工人在生命安全都沒有保障的危難境地中頑強、抗爭、發展,貫穿著一種讓后人敬仰的崇高精神力量。

抗戰勝利后,許多學校遷回長沙復校,楚工也計劃復校長沙。籌措復校經費期間,校長陳潤霖不幸染病不起,于1946年逝世。在各方師友的強烈呼吁下,政府同意撥款,再加各方校友的解囊支援,楚工得以在長沙復校。

雖然隨著內戰爆發,校區建設并不順利,但楚工建設卻未曾放松。1946年至1949年間學校招聘教師40名。在優秀師資力量的吸引下,楚工的招生規模大幅增加,這些畢業生后來大多成了新中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新中國成立后,楚工于1951年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業學校,開啟了新時代、新使命。

愛國興工,胸懷天下

在舊中國,楚工辦學40余載,培養的學生數以千計。

楚工以“實業救國”思想立校,旨在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且志在工業的人才,以挽救國家危亡,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與繁榮。

陳潤霖先生親任楚工修身課教學,在大禮堂講學,他反對陳腐的封建思想,提倡科學與民主,引導學生加強自身修養,鞭策學生立大志,勤奮好學,積極投身國家的建設事業。

楚工的思想訓練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要求學生學好專業技能回饋社會。

在黃小用看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振興中華民族是楚工德育的綱領,這一愛國主義思想受到“五四”運動的洗禮后更加堅定和凸顯。

在“愛國、求知、創業、興工”辦學理念的引領下,楚工學子在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抗爭中拋灑熱血,在新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艱苦耕耘,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辛勤奉獻。

機械科35班的唐仲秋,參加抗美援朝,后轉戰西北荒漠,在戈壁灘上參與研制“兩彈一星”,前后達30年;

機械科35班的賀國輝,組織第一代液壓支架的研制、定型及系列品種生產,完成礦井主要提升、運輸等20余項重要革新項目,多次獲得科技進步獎;

土木科14班的唐展卿,1978年采用多點同步頂推法架橋,填補了國內業界空白,獲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機械科12班的蔣定宇,在湖南大學教學長達50載,研制了多款變速節能電機和特種電機;

礦冶科17班的唐帛銘,先后在湖南大學及中南工業大學任教,出版譯著8種、專著6種,發表論文30余篇……

而更多的,是在史料上不曾留名、默默為新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與汗水的楚工畢業生們。

在安徽銅官山做礦山建設、在沈陽從事有色金屬工業中的鋁鎂設計、在貴州鋁工業基地參與設計建設……楚工土木科6班學生黎茂才回憶自己奔波的職業生涯,總是感到“無比興奮”,“看到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廠巍然屹立,真切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和富足。我自豪在這場偉大巨變中,有我們楚工學子的血汗和貢獻”。

與“楚工”一脈相承的湖南工業職院擁有先進教學設施,學生在校內就能完成產品生產制作環節各類學習、實踐。

百年一瞬,薪火相傳

楚怡精神的傳承,遠不止于師生們為新中國建設貢獻的智慧與汗水。這種信念的韌勁,已經成為湖南職業教育發展壯大的基因。

百年一瞬,薪火相傳。地處五一廣場城市中心地段,由陳潤霖先生創辦的楚怡小學,至今仍保留著當年楚怡的校徽、校訓、門樓?!拔覀円恢敝铝μ剿鏖_展職業啟蒙教育、勞動教育,通過組織學生體驗3D打印、人工智能、數控機床等活動,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創新思維?!遍L沙市芙蓉區楚怡小學校長段成姬說。

位于新化的楚工,如今已衍生出在校學生上萬的新化縣楚怡工業學校。“學校和地方文印、美容等特色產業深度合作,聘請公司技術人員擔任老師,還把課堂搬到經開區的產線上,學生在高一開展認知性見習,高二有15天在產線上邊生產、邊學習,深度踐行‘為干而學,在干中學’。”湖南新化楚怡工業學校校長羅榮說。

與“楚工”一脈相承的湖南工業職院擁有先進教學設施,學生在校內就能完成產品生產制作環節各類學習、實踐。

在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的智能實訓中心,分為智能產線加工區、多軸加工區、高速高精加工區,擁有機器人實訓教學單元、機器人拆裝實訓鑒定平臺、高精度智能化數控機床等先進教學設施,學生在校內就能完整完成產品生產制作環節?!皯獙χ悄苤圃烊瞬哦倘保瑢W校智能制造生產線的建成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掌握最先進的技術,為產業升級培養人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建湘說。

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湖南職教人正在擘畫新藍圖。

“由陳潤霖創辦的楚怡工業學校是湖南職業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幟,如今湖南實施新時代的職業教育‘楚怡’行動,就是要傳承楚怡職教傳統,宣傳和發展職業教育,匯聚起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焙鲜〗逃龔d副廳長王仁祥說。

傳承“愛國、求知、創業、興工”的楚怡精神,恪守“為干而學,在干中學”的辦學理念,面向產業“高精特新”技術領域,“引教入企”“引企入教”相結合,一大批湖南職業院校將楚怡職教文化、工匠精神深植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與“楚工”一脈相承的湖南工業職院擁有先進教學設施,學生在校內就能完成產品生產制作環節各類學習、實踐。

“產教融合是辦好職業教育關鍵所在,在楚怡工業學校,每一個專業的開設,都緊貼社會人才需求導向,緊密結合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需要,助推學生所學與產業所需同頻共振。”湖南省教育廳職成處處長崔書芳說,圍繞全省產業發展布局和新興產業發展要求,湖南全面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持續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楚怡”行動計劃,推動職業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湖南繪制職業教育功能布局地圖,推動高職院校專業定位與主體功能區戰略、產業發展戰略深度對接,構建“專業集群+產業鏈”的產教深度融合專業布局。湖南省教育廳職成處二級調研員操亞洲等人介紹,湖南職教體系正加快設置一批支撐重點產業和民生領域急需的專業,共計備案專業點5224個,涉及19個專業大類、88個專業類。

“楚工‘工業救國、學以致用’的愛國精神,‘自動、自學、自治’的學習精神,‘為干而學、從干中學’的實踐精神,‘順應社會需要’的與時俱進的精神,‘不畏困難、敢于奮斗’的樂觀精神,皆在歲月的發展中沉淀為湖南職業教育的育人價值取向,被鐫刻進湖南職業教育成長的脈絡之中。”黃小用說,從楚工這座能量富礦中,至今仍能覓得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邏輯,收獲走向未來的精神方向。

“當前,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呼喚職業教育的再次提升,湖南也正在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楚怡’精神的時代價值對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更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湖南將以‘楚怡’為范本構建起湖南職業教育的精神坐標和價值體系,培育更多適應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夏智倫說。

新化縣游家鎮楚工抗戰期間西遷辦學舊址,如今已成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展現當年楚工辦學風貌的紀念場館(無人機照片)。

在新化縣游家鎮楚工抗戰期間西遷辦學舊址,有幸走過歲月洗禮珍存至今的幾棟歷史建筑,如今已成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原汁原味展現當年楚工辦學風貌的紀念場館。

在位于新化縣游家鎮楚工抗戰期間西遷辦學舊址邊,游家鎮楚怡學校拔地而起(無人機照片)。

紀念館一隅,陳潤霖先生的墓園,每年都會迎來很多慕名而至的參觀者。陳潤霖墓碑和銅像正前方,一座美輪美奐的九年一貫制學?!禄h游家鎮楚怡學校拔地而起,校園書聲瑯瑯、生機勃勃……

惟楚有材,怡然樂育;先賢風骨,山高水長。此情此景,對陳潤霖等中國“職教拓荒者”而言,既是無聲的慰藉,更是永恒的禮贊!

責編:康玉潔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新華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