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 | 加大科技應用 賦能鄉村產業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朱永華
1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華等五位院士專家匯集湘西州十八洞村,聚焦農業科技,為鄉村振興添智賦能。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增強農業科技供給能力。產業振興涉及方方面面,而在當前推進鄉村產業的現代化的緊迫形勢下,科技要突顯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要聚焦農業發展關鍵領域,緊盯農業科技前沿,促進科研機構相互協作,圍繞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生物育種等領域實施聯合攻關,切實掌握核心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科技創新到成果推廣應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稟賦優勢,在關鍵一環上實現突破,是在多個領域成功實踐得來的啟示。對于“后發地區”而言,有力的推廣應用更有利于在整體上趕超先進,中國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就是實證。在這次“會談”中,院士們就強調了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要強化實用性技術在主打農業項目中的運用和推廣,并針對湖南的兩大主打農業產品稻米和生豬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柏連陽院士介紹,通過綠色技術賦能后,一組前后對比的案例顯示,有機稻田出現了細菌性病害發生較輕、害蟲幼蟲被寄生、稻田雜草基數急劇下降、稻田物種豐度增加、水稻產量畝均增加200千克的可喜變化。黃路生院士說,肉用豬具有產業大、產值大、影響大等特點,通過優良種豬這一生豬產業的“芯片”,可以讓豬肉更美味,吃得更放心。可以想見,這些先進科技一旦大面積應用在產業基數巨大的湖南鄉村,會給我們帶來多么了不起的市場成就。
當前,廣大鄉村都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宏圖大業,而產業振興又首當其沖。如何尋找突破點?從哪里發力?無論是“瓶頸”突破還是“更上層樓”,科技賦能無疑都是繞不開的一環。
責編:康玉潔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