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 | 以多維眼光看待傳統文化“活化”之道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曹茜茜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格外關心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歷史與現實價值,為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多維度的發力點。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1948年底,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先生曾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要盡可能地保護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八仙過海》《百鳥朝鳳》《精衛填海》等依據中國神話故事全新演繹的文藝作品熱播海內外,進一步激起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與熱愛。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滌蕩心靈塵埃、凈化思想靈魂的寶貴力量,每每賦予危急時刻的人們以勇氣,賦予猶疑關頭的人們以堅定,也提醒人們春風得意之時不忘理性。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時,才會發出“生活在這里很有福氣”的由衷感嘆。
人文與經濟從來都是共榮共生。從文旅融合到文創經濟,從歷史文物“活起來”到時尚潮流走向“復古”,“富民厚生”的思想觀念貫穿于文化經濟發展的始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無論是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還是培育線上演播、數字藝術等新業態新模式,其實質都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比如東安縣80后農村妹子易少玲將傳統宮燈賣到國外,如今她運營的網上店鋪月成交達到6萬筆。前赴后繼的文化踐履,讓歷史學家湯因比預言的“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逐步變為現實。
在江蘇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重大時代課題,并指出這“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讓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關鍵,就是要用面向未來的眼光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高清屏幕+全息技術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到湖湘之美。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虛擬數字人、元宇宙、XR棚虛擬拍攝等“文化+科技”項目,正在釋放出傳統文化的當代魅力。為傳統文化披上數字霓裳,讓國潮元素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將是傳統文化“由歷史走向未來”的必由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猶如一條長河。向內求索找源頭,向外兼容尋流向,與未來的發展風向同頻舞動,才能川流不息、奔騰向前。
責編:扶雄芳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新湖南 ? 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