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暈血暈針,是因為膽小么?
紅網時刻新聞10月11日訊(通訊員 張勢承)前幾天,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兒科門診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抽血做檢查時,突然出現頭暈、胸悶、面色蒼白,當班醫生考慮暈血,迅速處置后逐漸緩解,給家長和孩子一番解釋后,他們揪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暈血是怎么回事?暈針又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
暈血又叫血液恐怖癥,這類人在看到血液流出時會出現頭暈、心悸、眩暈、面色蒼白、肢體無力,甚至短暫意識喪失暈倒等。
暈血是由于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過于活躍導致,看到血時,全身小靜脈及毛細血管突然嚴重擴張,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血壓下降,頭部位置高,因重力作用,血液向下流動,導致腦組織急性缺血缺氧,發生暈厥;意識喪失后患者摔倒,頭部位置降低,血液供應重新恢復,腦組織的功能隨即恢復,轉為清醒,因此暈厥持續時間都很短暫。
暈血發生時一般表現為頭暈、惡心、目眩、心悸,進而面色蒼白、冷汗、四肢涼,血壓降低、脈搏細弱,甚至突然意識喪失,遇到這類情況,應立即讓患者平臥,保證環境安全,注意保暖,解開頸部紐扣,適度小流量吸氧,并輕拍患者肩部,輕輕呼叫,一般幾分鐘就能自然蘇醒。必要時需給予藥物搶救治療。
暈血嚴重者會影響生活,部分患者看到動物血也會發作,甚至部分女生自己來“大姨媽”時也會出現癥狀。該病并不是不治之癥,治療主要從消除恐懼入手,而克服恐懼的方式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必要時求助于心理醫生是合適的方法。
暈針又是什么?暈針是指在扎針的過程中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悸出汗、惡心欲嘔,甚至暈厥倒地的現象。表現與暈血類似,多由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饑餓等導致。
打針前做好安撫解釋,消除患者緊張情緒,轉移患者注意力等方法可以減少發生。
發生暈針后,馬上讓患者平臥,以增加腦部供血,口服熱開水或熱糖水,適當保暖,一般數分鐘后可緩解,大多患者預后良好。
不管是暈血還是暈針,都與恐懼心理有關,心理應激導致生理變化,進而出現癥狀。患者平時可以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心理承受力,醫務工作者可以學習一些心理疏導方法,共同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
責編:楊雅婷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