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學習心得
新冷水江9月26日訊(通訊員 曾慶華)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記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對縣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高質量發展是踐行和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洞察時代變遷、準確把握發展規律,在實踐中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這一重要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我國經濟工作的科學行動指南。
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針對“卡脖子”問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力度,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二位,天宮、蛟龍、中國天眼、大飛機、北斗等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實踐證明,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和根本支撐。
高質量發展是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在綠色低碳發展中讓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加鮮明。
堅持高質量發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實現宏偉目標,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康玉潔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