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規范網絡直播:當主播有從業門檻
“對于需要較高專業水平的直播內容,主播應取得相應執業資質,并向直播平臺進行執業資質報備,直播平臺應對主播進行資質審核及備案。”不久前,《網絡主播行為規范》出臺,系統、全面地規范了網絡主播行為,其中對專業類主播的資質問題進行明確規定。這有助于提高網絡主播隊伍整體素質,規范行業秩序。
近年來,直播經濟按下“快進鍵”。從直播帶貨到在線健身,從內容分享到知識科普,直播內容豐富繁多;從明星到商家,從專業機構到普通個人,主播背景愈加多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03億,網絡主播賬號累計過億。應該說,只需一部手機就能進行一場直播,“人人都是主播、萬物皆可直播”漸成常態。
總體而言,直播經濟具有行業門檻低、運營成本低等特點。這是直播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也帶來主播隊伍良莠不齊、直播內容質量參差、真假信息混雜等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存有知識門檻的專業領域,對從業人員資質缺乏規范,很容易出現不當傳播,進而誤導公眾,甚至致使上當受騙、蒙受損失。比如,“冒牌”分析師提供投資理財指導,資質不明的主播發布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用藥等醫療內容,未取得律師執業資格證的人直播招攬業務……凡此種種,放任下去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為直播經濟長遠健康發展帶來隱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直播越發展,規范越應跟上,專業類直播尤其應當做好“品控”。一段時間以來,監管部門持續發力、重拳出擊,在清理整頓不良直播內容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也要看到,主播是直播行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設置入行門檻,有了篩選機制,才能提高從業水準。主播的素質提高了,直播的質量才能提高。《網絡主播行為規范》直接給直播從業者劃定底線和紅線,對醫療衛生、財經金融、法律、教育等專業領域主播的資質作出硬性要求,意義正在于此。
為專業領域設置門檻,讓專業人士解答專業問題,是進一步規范直播經濟、做優直播內容的重要途徑,也為更多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人士拓展了空間。網絡主播心存敬畏、加強自律、提高素養,直播平臺切實履行資質審核義務,網絡直播才能行穩走遠。
責編:周曉明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