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黑白雙煞”,野蘑菇又放倒一家三口!湖南在全國首創推出野生蘑菇中毒風險分級
2022年湖南省毒蘑菇中毒風險分級
“黑煞”:灰花紋鵝膏
“白煞”:裂皮鵝膏
嘔吐紅菇
假褐云斑鵝膏
夏季來臨,因誤采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發期也到了。6月5日,湖南株洲就發生了一起中毒事件,一家三口食用野外采摘的蘑菇后,出現嘔吐等癥狀,幸好治療及時,目前均已康復出院。
預防毒蘑菇中毒,“湖南模式”近日在全國推介。2022年湖南省蘑菇中毒風險分級地圖顯示,我省高中低風險縣市區分別有6、27、77個。
案例
采食野蘑菇,一家三口齊進醫院
6月5日,株洲市天元區馬家河街道金龍社區發生一起中毒事件:一家三口在食用了自己采摘的野生“白蘑菇”后,出現身體不適,進了醫院急診室。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轄區的這對中年夫婦,幾個月前剛從長沙返回株洲,為了照顧年過八旬的老人。
5日上午,夫婦兩人在野外發現了一種白色的蘑菇,采摘了一些回家,大約一斤左右,當天中午就被烹飪端上了餐桌,夫妻倆和家中老人都食用了。不料下午3點左右,一家三口全部出現了嘔吐的癥狀。
發現不對勁,夫妻倆馬上帶著老人趕到位于湘潭的易俗河鎮就醫。在當地醫院急診室,醫生對三人采取了催吐、導瀉等急救措施。經初步診斷,三人與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有關。
萬幸的是,這一家三口中毒不算太深,且醫治及時,經過住院治療先后脫離生命危險,目前已回到金龍社區。
數據
今年前5月全省發生10起中毒事件
據省民調中心調查和省疾控中心統計,2021年湖南農村居民野生蘑菇防控知識知曉率已達到79.31%,全省發生的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病人數、死亡人數較上年分別下降65.22%、64.18%、27.27%,達到近5年最低。
2022年前5個月,全省發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10起,同比下降56.52%;發病34人,同比下降46.88%;沒有發生死亡病例,三項主要數據繼續保持下降的良好勢頭。
盡管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逐年減少,仍有不少人不顧提醒,冒險嘗鮮。
提醒
野生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死亡率高
省疾控專家提醒,很多野生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十分相似,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甚至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才能鑒別,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市民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感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想辨別更加困難。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復雜,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惡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癥狀。
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癥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辨識
我省70%的蘑菇中毒
由“黑白雙煞”引起
據湖南疾控專家介紹,我省毒蘑菇有100多種,誤食有毒野生蘑菇死亡病例中,有至少70%以上由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等劇毒鵝膏引起。此外,假褐云斑鵝膏等有毒蘑菇,也曾引發中毒事件。
預防
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
1、不采摘:孩子家長們到郊外時,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不要輕易采摘野外蘑菇,即使其看起來與平常食用的蘑菇外形相似。
2、不購買:請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3、不食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處置
這些處理措施應對誤食中毒
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后,很快就會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為了減少毒物吸收、爭取更多時間救治,在醫生救治之前應盡快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
2、在等待醫院救護時,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后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將胃里的東西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
3、讓患者飲用少量糖鹽水,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中毒者脫水導致休克;
4、對已經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蘑菇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責編:楊雅婷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