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偽私募”的面具
過去幾年,我國私募行業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行業衍生出不少風險,尤其是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偽私募”亂象層出不窮。打擊“偽私募”亂象,撕掉“偽私募”的面具,有利于引導行業回歸本源,在支持創業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等方面發揮出更大作用。
近日,中國證監會召開2022年系統工作會議,提出將深入開展“偽私募”“偽金交所”整治,加強分工協作,消除監管真空。
“深入”一詞透露出要下沉、徹底、不留死角的意味。近一段時間,監管部門已多次強調對“偽私募”等風險深入開展整治,顯示出監管層緊盯新的風險苗頭和金融新亂象,對“偽私募”零容忍的堅決態度。
過去幾年,我國私募行業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助力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行業衍生出不少風險,尤其是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偽私募”亂象層出不窮。這些“偽私募”借私募基金之名,以高回報為誘餌,或變相發行公募產品,或兜售“明股實債”“明基實貸”等性質產品,有的甚至行非法集資之實,隨意設立資金池,違規吸儲放貸、擅自自融自用等,既損害了行業形象聲譽,侵害了不明所以的投資者利益,還影響了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為打擊“偽私募”亂象,監管部門近年來多措并舉力求“去偽存真”。2021年1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重申和細化私募基金監管的底線要求,引導私募基金行業真正回歸“私募”和“投資”的本源,促進行業規范可持續發展。強監管之下,“偽私募”持續出清,亂象得到一定遏制。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通過異常經營、失聯注銷機制清退的管理人達451家。
不過,要徹底出清“偽私募”,難度還不小。隨著監管的趨嚴,“偽私募”或“亂私募”移花接木的動作也越來越隱蔽。比如,一些民間資本將“明股實債”的產品包裝成結構化股權投資產品,或將涉嫌自融的底層資產包裝成具有回購條款的股權投資項目進行銷售等。通過頻繁更換“羊皮”,這些“偽私募”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可見,私募雖帶一個“私”字,但其隱藏的風險并不局限于私人領域,尤其是“偽私募”具有較強的欺騙性和隱蔽性,很容易導致圈子風險、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小則造成市場混亂,大則影響社會安定。有效治理相關亂象,撕掉“偽私募”的面具,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應有之義。
撕掉“偽私募”的面具,有賴于更好地發揮監管“照妖鏡”作用。建立完善“募、投、管、退”全過程監管體系,需要匯聚各方智慧。未來,各部門、各地區之間需加強協作,不斷提升監管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對“偽私募”進行全面、動態、精準、穿透的監測監控,切實消除監管“空白點”,讓各類亂象無處遁形,為真私募發展掃清障礙。
撕掉“偽私募”的面具,還需提高私募管理人的認識。在過往披露的一些“偽私募”或“亂私募”案件中,不乏有私募管理人以私募形式開展非投資行為,反映出部分從業人員履職盡責、誠實守信意識缺乏。私募管理人應從自身出發,端正經營理念和行為,不斷提高合規風控能力,堅守“真私募”定位,珍惜聲譽、守信履約,當好股權投資的“看門人”。
投資者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辨識能力,謹防“偽私募”的“快速致富”“高收益無風險”噱頭,應在充分了解實際經營情況和風險基礎上,審慎投資,避免上當受騙。唯有多方共同發力,方能還私募市場一片清朗,引導行業回歸本源,在支持創業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等方面發揮出更大作用。
責編:康玉潔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