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答卷丨省自然資源廳:當好守護湖南綠水青山主力軍
紅網時刻記者 楊朝文 長沙報道
今年十月,在云南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婁底冷水江銻煤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作為我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會議上發布。
作為一個擁有百年開采歷史的老礦區,“世界銻都”錫礦山鼎盛時聚集了200多家銻礦采選廠、30多座冶煉廠,超過16萬人口,過去數十年間就產生各種廢渣約7500多萬噸。短短數年間,滿目瘡痍的礦區脫下灰裝換綠裝,一個嶄新的“綠色銻都”展現在大家眼前。
這只是近年來湖南省自然資源部門進行生態環境修復,擔當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責任的一個縮影。
過去五年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履行“兩統一”職責,努力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重要思想,轉化落實為自然資源管理的具體舉措和實際成效,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錫礦山生態修復前。
錫礦山生態修復后。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責任,礦業轉型綠色發展
湖南作為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礦產儲量給全省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但過去也因粗放低效開發,造成生態環境遭破壞等一系列問題。
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省自然資源廳以推進礦業轉型綠色發展為重點內容,強化生態保護修復責任。
針對綠色礦山建設,省自然資源廳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并編制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構建起“1+1+4”湖南礦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其中就包括多個“達到100%”的硬性要求,如可綠化區域綠化覆蓋率達到100%、固體廢棄物達標處置率達到100%、廢棄地復墾率達到100%等。進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的企業,可按國家、地方相關規定享受礦產資源、土地、財政金融等各類支持政策。綠色和發展兩手抓,近年來,湖南省共建成綠色礦山184家,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65家,位居全國前列。
守護一江碧水,湖南制定工作表、任務圖,完成好露天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
針對生態環境污染突出問題,省自然資源部門量身定制“銷號標準”,安化縣楊林石煤場、北湖區芙蓉礦區等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整改,藍天白云漸成常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截至目前,湖南共完成長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干流10公里范圍內的545個露天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通過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工程,成功消除污染源的同時,還累計新增林地20730畝、草地6500畝、礦區地面塌陷嚴重區農田修復率達50%,帶動了貧困山區30萬人脫貧致富,修復區內10萬以上群眾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大幅提升。
“一張圖”管理,堅決守住耕地紅線
湖南是全國產糧大省,糧食生產安全事關發展大局,守住耕地紅線,確保耕地不被占用、不被污染,既是守住糧食產量的現實要求,更是以優秀的生態環境提升糧食品質的途徑之一。
湖南省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繼續按照5956萬畝耕地保有量、494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進行規劃,分解下達市縣落實。并在全國率先組織編制耕地保護專項規劃,統籌推進耕地現狀、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后備資源等情況落實到具體地塊,將“占在哪里”“補在哪里”“提升在哪里”等重大問題在一張圖上規劃得清清楚楚,相關經驗被自然資源部推廣。嚴控建設占用,做到“能不占就不占”。在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農轉用審批等環節嚴格把關,引導科學選址,做到能不占就不占、能少占不多占、能占劣不占優。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項目建設確實無法避免占用耕地的,湖南省以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確?!胺€定耕地一畝不少”。2020年,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出臺《湖南省耕地保護監管系統建設方案》,全面實施用地報批耕地占補平衡,以及動態監測耕地占補平衡。
湖南實行“一張圖”管理,堅決守住耕地紅線。
按照這一方案,所有依法報國務院或省人民政府審批的各類建設用地,在報批用地前,必須先行完成補充耕地,具體而言就是必須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
在嚴格落實用地報批占補平衡的基礎上,湖南還在全國創新推行動態監測占補平衡,對衛星監測發現的耕地流失問題,全省先后凍結或劃扣有關縣市區耕地數量指標2.49萬畝,并同步建立紅橙綠三色預警機制,實行地方“無指標控審批”。
占用耕地后是否完成耕地補充、補充耕地的面積和質量是否達標?是否會繼續占用耕地?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省自然資源廳建立起全程監管新增耕地工作機制,并嚴格督查執法,確?!把a劃耕地一畝不假”“亂占耕地一畝不讓”。
當前,省自然資源部門構建起與紀檢監察、檢察、法院、公安、審計、發改等單位聯動機制,將耕地保護工作納入地方黨政主要領導經濟責任審計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將自然資源違法主體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截至目前,共集中化解重點項目用地歷史遺留問題135個,查處違法案件3016件,案件移送司法機關93人,違法用地得到有效遏制,數量較2020年同期下降30%。
責編:盧智彬
來源:紅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