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農村學校怎么辦 聽聽校長們怎么說
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是兒童友好先行先試鎮。白箬片區校所轄有1所中學,7所小學,2所公辦幼兒園,8所民辦幼兒園。為了加強與城區學校的研訓交流,白箬片區校從農村教育集備上找突破口,努力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落實。
然而,“散而小”的農村學校怎樣教研、集體備課,真正落實“雙減”?11月19日,曾慶桂校長工作室第十八次集中研修活動在長沙市望城區白箬片區校舉行,多位校長齊聚一堂,聚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如何提升教育質量。
師資:開展線上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要發展,離不開一支好的師資教研隊伍。在白箬片區校校長譚廷芳看來,以研訓促教師專業成長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在“雙減”背景下,什么樣的教研活動最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成為了譚廷芳一直探索的問題。
在長沙市雅禮洋湖實驗中學校長帥亮看來,雖然線上教研打破時空的限制,但是海量的資源容易導致資源難以梳理,因此這就需要提升教師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掌握。同時,線上教研需要制定中長期計劃,“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還有定主持人,這也是常規教研的基礎。”
長沙市第十一中學校長聶庭芳認為,學校應該積極探索在即時通訊、“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支撐下,能夠有效解決教研問題的新教育體系,整體構建學校智慧平臺。系統培訓教師充分利用所建設的信息化環境和支撐系統開展教研活動。“學校要讓教師可以通過同步或異步的方式與其他教師或業內專家討論交流,實現信息交互、學習互動,從而讓教師在教研中主動地獲得資源,并在教研中獲得存在感和滿足感。”
管理:調動學校教師的積極性
如何調動老師的積極性,是譚廷芳遇到的另一個難題。長沙高新區白馬學校校長徐敏認為,要凝聚價值認同,讓教師認識到“職業”到“事業”的轉變。同時也應該重視教師的個性,教師的特長,要讓老師有機會展示自己。
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校長劉欣指出,能夠堅守在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都是令人敬佩的,可通過搭建師徒結對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同時,通過“骨干教師”等評選來提升教師的積極性。
提質: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雙減”背景下,課后服務不僅只是“創新”,更需要的是“提質”,該如何“提質”?
“就目前來看,學校課后服務學科輔導得多,五育并舉得少,實踐性作業、差異性作業的有效性體現不夠。”長沙市望城一中校長劉宇指出,“雙減”落實的關鍵還是在學校,可以緊貼農村學校實際,圍繞勞動教育開發相關的手工課程,并創造一個“雙減”課后服務政策實施的社會環境。
在曾慶桂看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其育人目標要為“美麗鄉村、鄉村振興、鄉鎮企業家、 致富領路人”培養后備力量。鄉村學校雖然沒有城市學校那么多可用的現代化社會教育資源,但鄉村也并非沒有教育資源可用,如廣闊的田野、遍地的莊稼、代代傳承的鄉土民俗文化、精巧的手工藝、淳樸厚道的農耕文化、能工巧匠等等;此外,在開發鄉土田園資源、發揮鄉土文化育人功能、培養勞動創造精神和孩子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等方面,鄉村教育有抓手,有土壤。
責編:盧智彬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