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漲面子”了,農業領域又有3名專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紅網時刻記者 劉志雄 廖晨昊 長沙報道
11月18日,備受關注的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湖南農業領域有3名專家當選。迄今為止,湖南農業領域一共誕生了1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漲面子”的同時,咱們也來“漲知識”,記者梳理了一下名單:
水稻院士——袁隆平(已逝世),養魚院士——劉筠(已逝世),油菜院士——官春云,養豬院士——印遇龍,辣椒院士——鄒學校,育魚院士——劉少軍,茶院士——劉仲華;
此次新增的三位:雜草防控院士——柏連陽,果樹加工院士——單楊,木竹加工院士——吳義強。
目前,湖南8位農院士同在,數量僅次于首都北京,一時盛況空前。問題來了,湖南到底是“農業大省”,還是“農業強省”?
無疑,湖南是農業大省,沖向農業強省,還必須持續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的不斷升級。
待收割的稻子。
湖南,洞庭魚米之鄉,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
從數據上看:
2020年,湖南的糧食產量排在全國第10位,第一產業增加值排在全國第6位。2021年前三季度,湖南農業總產值排在全國第8位。
可見,這些排名都不靠前,但是再看一眼湖南的耕地面積,全國第17位,妥妥的下游水平。
那么,值得思考的環節來了。記者發現,湖南耕地總量有限,氣候條件又難以更改,而單位產值產量卻相對較高。這必然意味著技術創新帶來的增值效應,已經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
湖南要成為農業強省,科技創新絕對是升級路上解鎖技能的“必選按鍵”。
今天,記者就聊一聊湖南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擺一擺成就,想一想原因。畢竟,一次性涌現3位農院士,值得湖南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更值得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隆平精神薪火相傳
在湖南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心中,有一座名為“袁隆平”的燈塔。
1995年,袁隆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新當選的3位農院士中,柏連陽和單楊都來自湖南農業科學院,正是袁隆平曾經工作的地方。
袁隆平說:只有下田最快樂。柏連陽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研究要下田。
這二位的研究范疇,都是為了水稻更高產,都是為了糧食更安全,都是為了讓科研成果為千千萬萬的農民所用。記者發現,這就是湖南各位農院士和眾多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最大共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對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
在三湘大地上,隆平精神正薪火相傳。
柏連陽院士。
柏連陽的研究,一步一步實現了農田抗性雜草的可持續治理和移栽稻田化學除草劑的零使用,也就是說,農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好的除草效果。
單楊院士。
單楊的研究,讓湖南傳統水果柑橘,得以被“吃干抹凈”,從而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讓我們國家的柑橘罐頭、類黃酮的國際市場份額,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讓果膠、香精油等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吳義強院士。
吳義強的研究,突破了人造板綠色低碳制造、防火防水功能化及秸稈資源材料化利用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與裝備,木頭竹子得以更高效的利用。這意味著農民能夠從農作物副產品中得到另一筆收入。
隆平精神的傳承,不僅讓科技成果的應用帶來了農業的增效提質,還延續了一種扎根一線、俯身農田、服務基層的慣例。
近年來,湖南組織科技專家服務團到農業一線,組建科技小院湖南聯盟作為成果轉化和服務基層農民的平臺,開設科技人才支持計劃田間課堂……眾多農業科技工作者,到一線去,下地里去,讓自己的學識和科研,直接服務于廣大農民。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民生得以興、學問得以成、人才得以強。
“叁優一號”測產。
二、豐收不僅在稻田
或許,是厚積薄發;或許,是恰逢其時。農業領域的頂尖人才群像般聚集于湖湘大地。在“十四五”新征程的開局之年,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關鍵節點,湖南的農業科技成果也持續涌現。
春天(3月),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改革后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3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
秋天(10月),在衡南縣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示范基地,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稻晚稻組合“叁優一號”雙季畝產達到1603.9公斤,刷新世界紀錄。
豐收不僅在稻田。
由柏連陽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糧食作物主要雜草抗藥性治理關鍵技術與應用”和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項文化教授團隊參與完成的“南方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多功能經營關鍵技術與應用”兩個項目,齊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鄒學校院士團隊獲得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此外,在科技部“十四五”首批25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省聯動項目當中,湖南憑實力接下了“產地重金屬污染的區域過程、智能防控原理與實用技術模式”“稻飛虱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2個項目。
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
三、重視平臺與人才的相輔相成
有人才,才有力量建設好的科研平臺;有平臺,科研人才才能有施展的空間。
由湖南省政府與中信集團共同出資建設的“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集聚了眾多的創新人才,“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模式創新更是開全國先河。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來此調研之時,高度贊賞,并對岳麓山實驗室建設的構想予以充分肯定。
湖南眾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中,岳麓山實驗室令人矚目。圍繞“打好種業翻身仗”這一“國之大者”,湖南集中資源優勢,對標國家實驗室,著力將岳麓山實驗室打造成為種業創新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當然,院士涌現、成果頻出,不僅在于精神傳承,更在于湖南省委、省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以種業為例,今年湖南省政府就安排了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創新。近年來,湖南省持續加大對科研攻關、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為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培養、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記者注意到,這次新當選的3位院士,都曾獲得過“湖南光召科技獎”,這個獎項的前12屆評選,一共授予了69名科技工作者,其中2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同時,3人均為湖南省科技人才托舉工程院士后備人選,至此,托舉工程的30位院士后備人選之中,當選院士的人數達到了6位。
發展農業科技,持續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湖南有人才,有技術,也有平臺。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湖南農業科技人的不懈努力下,湖南農業領域一定能傳來更多捷報,結出更多成果。
四、一個不關乎邏輯的“樂子”
說到這里,記者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興許是傳承的緣故,湖南產生的10位農院士之中,除了研究領域與“吃”關系不大的吳義強院士,其他9位一是集中在河東馬坡嶺一帶,這是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農業科學院的所在地舊稱;二是集中在河西的岳麓山腳下,這是如今湖南科技創新集中的核心區域。
要成為農業強省,湖南已經在高端人才和科技創新上有了不少喜人的成績,只是還有一些征途需要邁進。此外,湖南工程機械穩居全國產業集群“頭把交椅”,且要在全球走在前列,大膽設想,或許哪一年,湖南在工程機械領域,一定也會有一波院士“集體涌現”。
責編:盧智彬
來源:紅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