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通貨膨脹
如何看待全球通貨膨脹
文/祝寶良
發于2021.11.22總第1021期《中國新聞周刊》
今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物價水平不斷攀升,已上升至近十幾年來高位,漲幅大大超出人們的意料。在世界經濟增速、甚至很多國家的經濟總量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為何如此嚴重?
通脹是個復雜的經濟現象,其成因也多種多樣。有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實際供給能力,引發的需求拉動型價格上漲;有工資、利潤、進口價格上漲等各種原因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引發的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有產業結構失衡、通脹預期、體制機制障礙等引起部分商品價格上漲的結構型價格上漲等。經濟運行中,通脹的成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的,呈現為混合型通脹。但不論出現何種類型的通脹,一定存在貨幣超發現象,抑制通脹必須管住貨幣投放。
今年,中國和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發生通脹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得益于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中國經濟的供給端恢復一直快于內需恢復,表現為中國出口增長強勁,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20年~2021年中國的兩年平均經濟增速在5.2%左右,低于5.5%~6%的潛在增速。貨幣政策也從2020年5月開始回歸到常態,財政赤字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不到3.6%,大大低于主要發達國家10%~15%的水平。中國國內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主要是輸入型價格上漲引起的,一些國內商品如煤炭、鋼鐵、建材等價格上漲與國內能耗雙控、鋼鐵雙限等導致的供給不足有關。因此,中國的物價上漲主要是成本推動和結構型物價上漲,表現為上游價格上漲而下游消費品價格穩定,形成了較大的價格剪刀差。
從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看,通脹主要是需求拉動造成的。極度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導致需求擴張是主要原因。疫情發生以來,為刺激經濟恢復,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大規模發行國債擴大財政支出,并通過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政策釋放了大量流動性。隨著經濟快速重啟,供應阻滯而需求高漲,帶動物價水平快速上升。石油、天然氣輸出國限制產量、氣候變化導致新能源生產減慢、運輸不暢等也推動了能源價格上漲,帶動了消費品價格回升。
世界主要國家的需求拉動型通脹有轉向混合型通脹的可能,全球通脹還會維持一段時間。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面對全球的低經濟增長和高債務水平,各國繼續以經濟恢復、充分就業作為首要任務,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提高,財政和貨幣政策轉向比較謹慎;二是疫情引發就業觀念變化,部分就業人員開始提前退休、退出就業市場、頻繁轉崗,一些疫情高風險崗位招工難,物價、工資輪番上漲現象顯現;三是疫情帶來的供應失序問題尚難得到根本緩解。
但是,通脹應該是階段性的,而不是全面、長期、持續的。首先,疫情影響了各國的生產和部分產業投資,但并沒有嚴重破壞各國的工業生產和運輸能力,隨著疫苗普及率提高,在價格上漲的刺激下,各國的工業生產和運輸將逐步恢復。其次,在世界進入數字化、綠色化時代背景下,全球經濟經歷2008年次貸危機和新冠疫情兩輪沖擊后,低增長、高債務、高收入差距的格局尚不會改變,大宗商品價格沒有持續上漲的需求基礎。第三,美聯儲從11月開始縮減購債具有風向標意義,全球的貨幣政策開始轉向,有利于穩定全球通脹預期。
責編:唐錦玲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