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續十二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
經濟日報北京11月17日訊(記者 馮其予)在17日國新辦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經貿工作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中非經貿合作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已經連續12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的地位。
據介紹,中國積極深化對非合作,打造當今世界南南合作的典范,也為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對非出口的工程機械、日用品很好滿足了非洲人民生產生活需要。同時,非洲是中國礦產資源包括能源的重要來源地,為維護我國產業鏈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錢克明介紹,在基礎設施方面,非洲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場,中國企業幫助非洲國家實施了大量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顯著改善了非洲設施聯通狀況,提升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項目,為非洲新增和升級鐵路超過1萬公里,公路近10萬公里,電力裝機容量1.2億千瓦,通訊骨干網15萬公里,醫療設施400多個,教育機構1200多家,清潔用水處理能力每年40萬噸,累計創造就業崗位超過450萬個。
從投資合作方面看,中國企業赴非投資越來越踴躍,已經在非洲設立了超過3500家各類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七成。我國在非直接投資存量達434億美元,已經成為非洲第四大投資國。
針對部分國家提出對“中非貿易不平衡”感到擔憂,錢克明回應說,從長期視角看,中非貿易總體上是平衡的。2000年至今,中國累計自非洲進口1.2萬億美元,對非出口1.27萬億美元。近幾年,中非貿易額每年約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約1000億美元,出口約1000億美元,長期看是平衡的,總體看也是平衡的。
錢克明說,非洲各國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在某個階段,有的國家對華貿易會出現順差,有的國家會出現逆差。中國一直把促進中非貿易平衡發展作為目標,從來沒有刻意追求對非洲貿易順差。近幾年,中國一直在努力拓寬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提高非洲國家開展對華貿易便利化水平。
“近年來,中國自非洲農產品進口增加非常快,5年平均增速達到11.4%。中國目前已經成為非洲農產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國。下一步,中方將繼續推動非洲國家和中國企業用好用足各項措施,進一步擴大自非進口規模,推動中非貿易高質量發展。”錢克明說。
責編:唐錦玲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