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首頁 時事聚焦 [省內] 網紅吊腳樓30萬元1棟——溆浦木匠彭小明創新傳統吊腳樓建造技藝的故事

網紅吊腳樓30萬元1棟——溆浦木匠彭小明創新傳統吊腳樓建造技藝的故事

2021-11-16 15:19:19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李夏濤 陳小勇 彭麗麗

彭小明在制作吊腳樓模型。周曉鵬 攝

【文化解說】

溆浦傳統木構建筑

在溆浦縣,流行一種干欄式建筑——吊腳樓, 其建造技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以木結構為主,以榫卯結構貫穿整個建筑,工藝要求高,整體建筑古樸典雅,獨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吊腳樓是山區木構民居的獨特造型,飛檐翹角,干欄周匝,多依山臨水,與自然環境協調相融,因其形式飄逸,被譽為“空中樓閣”。

【守望故事】

當了30多年木匠,彭小明現在越來越起勁了。

他慶幸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吊腳樓建造技藝,在他手上沒有荒廢,還帶出了幾十個徒弟。

他欣慰的是,他和團隊營造的現代吊腳樓,又回歸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受青睞。

11月初,記者見到彭小明時,他正在溆浦湘楚木作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發貨區,仔細對照材料清單,指揮工人將加工好的建房木料裝車。

“這是安化一個客戶準備建的吊腳樓。我們采用在工廠預制材料、運到現場安裝的辦法,提高建房效率。”彭小明說,現在業務多了,越來越忙,但越忙就越不能出錯。如果帶少了材料,就得來回跑一趟,費時費力。

一技學成,幾無用武之地

走進廠區,記者見到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吊腳樓被譽為‘空中樓閣’,如今又煥發了生機。”目送兩臺貨車駛遠,彭小明感慨。

46歲的彭小明,老家在溆浦縣三江鎮兩江村,那是一個位于雪峰山深處的小山村。千百年來,當地人就地取材,以山中杉木建吊腳樓而居。

安身立命,需一技傍身。1990年,彭小明15歲。因家庭原因,他讀完高一便輟學。當地建吊腳樓的木匠師傅多,彭小明索性學起了木匠。

3年學習,師傅陸國圣言傳身教,斧、刨、銼、鑿、鋸等木工十八般武藝,彭小明都嫻熟掌握;對建吊腳樓的主要技法——幾十種榫卯結構營造,彭小明也是爛熟于心。

然而,一技學成,彭小明卻發現沒有用武之地,吊腳樓離村民越來越遠。

吊腳樓,是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通風防潮、冬暖夏涼,又與自然和諧一體,使用壽命長,千百年來一直是武陵山區的傳統民居。

上世紀90年代,南下打工潮也刮進了雪峰山里的小山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賺錢去了,山里基本上沒人建屋造房。”彭小明回憶,及至后來,打工賺了錢回來的村民,也學著外邊建紅磚房,再后來,就是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別墅了。

斧鋸生銹,鋒刃消磨。建不了大木屋,為了營生,彭小明“大材小用”,到十里八鄉上門為老百姓做小家具,后來又進城接房屋裝修的活。

2000年后,裝飾行業漸漸流行電腦制圖設計。對高中沒有畢業的彭小明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最早的CAD、3D等制圖軟件,全都是英文版本。”彭小明沒有被英文字母嚇倒,他購買了大量書籍,對著軟件按鈕一個一個地操作,掌握這些制圖軟件,整整花了4年時間。

一屋建成,一念頓悟于心

轉機發生在2015年。

當年,一個朋友想建一棟土家風格吊腳樓,功能布局卻要按照城里商品房的搞法。很多木匠前去咨詢后,個個搖頭擺手表示拿不下。

彭小明得知后主動請纓。朋友一臉疑惑地說:“你也會建房子?”彭小明拍著胸脯說:“我學的就是這個,保證你滿意。”

彭小明把自己關在家里,對著電腦搞設計,整整15天,用一份漂亮的圖紙打動了朋友。

當年,一棟飛檐翹角、干欄周匝的2層土家吊腳樓呈現在朋友面前。走進屋中卻別有洞天,按照商品房四室兩廳的布局,客廳、餐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動靜區別、干濕分離。

“土家吊腳樓還能這樣建?”朋友的一眾親戚參觀后,嘖嘖稱贊。

一屋建成,一念頓悟。彭小明意識到,不是營造吊腳樓的技藝過時了,而是傳統吊腳樓不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功能需求了。

“傳統吊腳樓,一般是4排扇3間屋結構,中間為堂屋,兩邊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兩半,前面做火炕,后面做臥室。”彭小明說,很多老木匠因文化程度不高,都是從師父那里學的老“三板斧”,很難創新。

一屋成,美名傳,找彭小明建吊腳樓的人慢慢多起來。彭小明發現了其中的商機,感到傳統吊腳樓迎來了新生的“春天”。于是,他成立溆浦湘楚木作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聚攏一幫木匠,邊接業務、邊收徒傳藝。目前,在公司做事的木匠加徒弟有100多人。

一路傳承,抖音客戶追捧

“木屋哥”本名叫周志勇,是彭小明的妻弟兼徒弟。在學習木工的同時,周志勇主要負責聯系公司業務。

每到一處木房建設工地,周志勇總喜歡用抖音小視頻來做推廣,傳播木工文化、傳授木工知識、傳承木工技藝。

“2019年底注冊的抖音號,到目前已有45萬多粉絲。”周志勇自豪地說,現在公司的建房業務,95%以上來自抖音客戶,覆蓋整個武陵山片區。每年要建100棟木屋,年產值3000多萬元。

“現在平均一個月要建七八棟房子,訂單還源源不斷傳來。”彭小明既高興又憂愁。在彭小明的辦公室,記者見到該公司的建房訂單已排到3個月后。

讓彭小明憂愁的是,現在客戶建房,都是量身定制、個性化需求,這對前期設計和創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創意和設計,是傳統木構建筑和建造技藝傳承的關鍵所在。”彭小明感慨,目前,這方面人才緊缺,傳統木匠只會干活,很難創新。

2018年,彭小明與長沙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合作,輸送12名徒弟去培訓,目前已有3人能獨立完成創意設計并指導生產。為了傳承,彭小明還做通女兒的工作,讓她在學習室內設計的同時,兼學木構營造技藝。彭小明也經常走進學校作講座,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了解木構建筑、熱愛木構建筑。

建造木屋,屬傳統手工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提高建造效率,彭小明想到了工廠化預制的辦法,引入大量機器設備,極大提高木材改料、壓刨、掃邊、開槽等工序的效率,但其他工作依舊需要手工來完成。

工業化水平不高,設備跟不上,是彭小明另一個愁點。在廠房內,彭小明指著一臺自己研制的榫頭機告訴記者:“這臺機器,花了10萬元研發費用,做10個榫頭,只要幾分鐘。而在以前,一個師傅手工做一個榫頭,要1個多小時。”他希望,今后徒弟們也能在建造實踐中,一步步進行改進創新。

【專家寄語】

守正創新,才有生命力

溆浦縣文化館非遺辦主任 王身友

木構建筑可追溯到蚩尤時代,經歷幾千年發展,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和建筑美學。溆浦傳統木構建筑——吊腳樓,是古代干欄式建筑的一種演變形式。不過,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傳統建造法式及建筑,一度式微。

目前溆浦正在開展保護性傳承,湘楚公司的木作古建與設計系列技術,已申報國家非遺,目前已通過市級審核。縣里還協助湘楚公司申報專利,并從經費上給予支持。同時,加大木構建筑推廣,靈翠山公園、北斗溪文旅小鎮建設都采用了古色古香的木作古建。

技藝傳承,關鍵在人、重在創新。傳統木構建筑,應守正創新、適時而變,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功能需求,這樣才會有不竭的生命力。技術人才、制造工藝、設備的創新,是保障傳統技藝傳承的重要支撐,突破這些瓶頸,傳統木構建筑及其技藝,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責編:盧智彬

來源: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