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別|一粒種子回歸土地,一座豐碑億萬深情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莎 長沙報道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說的一句話,今天它是被鐫刻在巨石上的墓志銘。
11月15日上午,“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會暨骨灰安放儀式在湖南省長沙縣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這是最后的淚別。
袁老,您曾多少次把種子安放進大地,今天,您是一粒種子回歸土地,一座豐碑億萬深情。
追思
上午8點30分,袁隆平遺孀鄧則抵達唐人萬壽園,在兩人攙扶下緩緩穿過廣場前坪。她沒有徑直走進追思廳,而是坐在側廳里的沙發上,又淌下了眼淚。她手中攥著一條白毛巾,不停抹著眼淚。
9點,家人將袁老的遺像、靈牌、覆蓋著國旗的骨灰盒捧出,送往追思廳。陵園廣場循環播放著樂曲《我和我的祖國》。
追思大廳布置得十分簡樸,只有整齊的椅子,還有大屏幕循環播放的袁老生前工作照,遺像被擺放在大廳正前方。親友們帶著口罩,只露出紅腫的眼睛深情凝望著前方。
▲追思儀式。
“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躬身實踐,以田野為家、以水稻為伴,終生為水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9點15分,追思活動開始,大家手捧蓮花燈,跟著大屏幕上的畫面,一起回顧著袁老一生。這里除了眼淚,還有忍不住啜泣顫抖著的身體。
“我們都知道,其實您從來就未曾真正離開過我們,我們仰望星空就能看到您在天上漫步的身影。”袁老兒子袁定安走上臺前,他的聲音嘶啞,但充滿力量:“父親,禾下乘涼,我們一起圓夢!”
淚別
起立,鞠躬,默哀,人們手拿鮮花,在追思廳最右側默契讓出一條通道,恭送禮兵人員手捧袁隆平骨灰前往墓地。
從追思廳到墓地,禮兵踏著金黃色地毯,這顏色宛如袁老一生耕耘的稻田。樓梯的扶手上也都裝飾著金黃的水稻,或許這是希望袁老能再看一看、摸一摸這滾滾稻浪。
生前袁老經常問:“天氣怎么樣,外面氣溫多少?”今天氣溫19℃,天氣晴朗。“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臣。”11時,骨灰安放儀式開始,在袁老墓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為老友送別,在一旁,可聽見他顫抖的手讓紙稿沙沙作響。
袁老的三個兒子站在最前排,他們將手放在父親的骨灰盒上,靜靜默哀。然后在禮兵引導下,緩緩將父親骨灰安放進墓穴。
袁老的遺像就擺放在墓碑前方,在墓蓋上,不知是誰悄悄擺放上了一碗梗米、一碗稻谷。大家紛紛上前,在墓蓋旁獻上鮮花,一位女學生見到這兩碗稻谷頓時淚如雨下,跪在幕前啜泣地說話:“袁爺爺,我以后一定好好吃飯,一定不浪費。”
是您,把論文寫在大地,把傳奇寫在土地,把自己融進大地,這就是一顆種子對大地的樸素信仰。
安息
唐人萬壽園公墓位于長沙縣,距城區約30分鐘車程。這里松柏蒼翠,靜謐肅穆,青山環繞,應該是袁老喜歡的環境。
抗日名將宋希濂將軍、著名水稻專家夏愛民先生、著名體育家李惠先生、著名書畫家鐘增亞先生等也安息于此,袁老不會孤單。
而長沙縣與袁老也頗具淵源,這是他工作奮斗的地方,這是他做出令世界矚目成就的地方。
長沙縣春華鎮的“長沙種子倉儲物流園”項目,正是“國際稻都”的一期工程,這里是袁老夢想啟航之地。
2017年10月16日,在長沙縣金井鎮成功培育出高產水稻新種質“巨型稻”,該水稻父本材料株高2米。這里,還是袁老逐夢“禾下乘涼”的地方。
如果要問,袁老師最牽掛什么?墓穴四面環繞的稻穗就是最好答案,那一定還是雜交水稻。
2021年隆平高科雜交水稻國際市場銷量近1500萬斤,同比增長30%,預計2023年可突破2000萬斤。其中菲律賓市場增長尤為突出,2021年銷量近1000萬斤,同比增長50%,預計2024年可以突破2000萬斤。
袁老,您是否看得見?您心系的雜交水稻事業正在賡續向前,捷訊頻傳,您的“禾下乘涼夢”一定會實現。
?
責編:盧智彬
來源:紅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