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首頁 教育服務 教育機構 職業教育和高中大學最大的不一樣,是必須談錢

職業教育和高中大學最大的不一樣,是必須談錢

2021-11-08 15:48:15 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

一個高中畢業的女兒和媽媽說要去國外學習藝術設計。

按照這位媽媽的認知,學藝術那當然是像法國、意大利這樣具有文藝氣息的歐洲國家最好,但是女兒告訴媽媽,自己和幾個朋友已經商量好了要去美國。

女兒說了一個模模糊糊的理由:藝術設計這個東西,要想有上升空間,還得去美國。

媽媽沒明白啥意思。出國之后,女兒第一時間給媽媽匯報了一個細節:給他們上課的老師全部都在外面的大公司里有兼職。

媽媽這下更糊涂了:這是什么意思?難道學校請不起專職的老師嗎?

女兒解釋說:所有的老師,都是學校高薪從各公司聘來的設計領域大牛,換句話說,這些人的第一職業,壓根就不是老師。

所以你完全不必擔心這些老師閉門造車,市場的流行趨勢完全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或者再直白一點說,這些老師本身就代表了最真實的市場。

這個案例帶來的啟示其實很清楚了:職業教育,如果沒有商業資本的介入和干預,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先回到政策層面,看兩份2019年的中央文件。

第一個叫《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規劃了2035年中國的教育體系目標,第五條提到要讓“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第二個是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所以從總綱要到具體的實施辦法,國家已經在強調市場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現在雙減政策是不讓教培機構惦記K12了,但是,國家歡迎這些機構關注到職業教育這邊來。

為什么會這樣引導呢?因為中國現在有個很大的“缺口”。

根據麥肯錫的統計,2020年中國在較低端的就業市場有2300萬的富余勞動力,而同時在較高端的就業市場,受過職業培訓的人才缺口卻有1600萬。

這就是典型的結構性缺口:你現在口很渴,但是桌上只有吃不完的米飯。

我們換個角度再來理解一下缺口問題。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人口紅利”這個東西,近些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其實一直在下降,但因為高校的擴招,“人才紅利”卻仍在。

什么是“人才紅利”呢?中國現在平均每100萬人里面,有1105個人是工程師,這個人才儲備比例其實是超前于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

因為有足夠多的工程師,所以我們在過去這些年能用低于歐美的成本來進行科技產業的研發。

但是,這種“人才紅利”僅僅只是在研發端,而制造端是明顯不足的。

這又是一種結構性的缺口。

比如我們知道中國的機床產業,屬于大而不強,雖然是全球最大的機床生產國,但是高端機床還是要依賴進口;

又比如做疫苗瓶的中硼硅玻璃管,這個拉管技術,德國、美國和日本仍然還在我們前面;

包括醫美針劑,中國企業有華熙生物和愛美客,但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顯然比不過外資品牌。

這一類瓶頸想要突破,需要一大批中高級技術工人。

那么中國是缺人嗎?顯然不缺。是缺勞動力嗎?中國的職業學校,根據2019年的數據,是1.15萬所,在校學生2857萬人,單說這個體量也是全球第一。

通俗一點說,如果職業教育是一局游戲,我們的存量玩家已經足夠多了,但是玩家的級別不太夠。

所以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很清楚了:怎樣提升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怎樣把普通職業人才升級成中高級技術人才?

我們在哪些產業上還有需求,這個已經擺在紙面上了,那么對職業教育所依賴的“產教融合”,我們應該有一些更具體的想法。

舉個例子,現在重慶有一個“重慶高職城”,就是把重慶本地的技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護士學校等等10來所院校全部聚到一個區域里,另外再請科大訊飛、甲骨文、惠普和京東這樣的公司到學校里“搞事情”。

比如開設二級學院,或者設立定向人才培訓班,或者搭建校外的實訓基地,總之學生們一邊讀書一邊可以到產業崗位上實訓,等他們畢業的時候,也已經是熟練工了。

僅僅是重慶永川區這一個地方,優秀范例就有不少:

比如長城汽車在永川有一個整車生產基地,這個基地就直接跟永川職業教育中心合作,每年都會開設幾個“訂單班”,把班里的學生都按照雇員的標準來培養和訓練。

比如華為,干脆在永川開了一所職業學校,定向培養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智能汽車方面的工程師,這些學生畢業之后,華為會擇優錄用,即便是那些沒能進華為的,上下游相關企業也會搶著要人。

類似重慶這種國家級產教融合的示范區還有不少,比如上海自貿區里的臨港新片區,目標在2025年之前,孵化50家產教融合的企業,培養10萬名產業工人。

如果說上面這些還只是民間自發的動作,那么接下來看看國家層面的政策。

7月底,差不多就是雙減出臺前后,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聯合宣布,選出了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還有63家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這兩個名單附在全文最后)

其中這21個試點城市,大多數本地就有鮮明的主導產業,再加上在校生規模需要超過20萬人,這就天然有了啟動產教融合的基礎。

至于63家企業,可以說是傳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全覆蓋,既有機械裝備、能源化工、交通運輸這種重型產業,同時生物醫藥、養老服務業這種中國社會正急需的行業也都包括在內。

盡管表面上這是一份和職業教育緊密相關的名單,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歸納出另一個層面的意義:

中國不是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嗎?這份名單就在告訴你,哪些產業、哪些公司正處在升級的主方向上。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到2022年,中國要培育出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這些企業要能夠支撐起職業學校的學生們進行實踐課程的學習,包括完成6個月的頂崗實習。

那么為職業學校提供資源的企業能得到什么呢?

最重要的,當然是得到未來可堪大用的雇員,另外就是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一系列組合式的在政策激勵,包括減稅降費。

國家這份文件給企業的指引已經非常明確了,要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這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其實對企業來說,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讓職業教育區別于一般的學歷教育。

通常我們的理解,職業教育是在學習的內容、側重點包括學習方式上不同于學歷教育,但這仍然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職業教育的標準誰來制定?職業教育這項教育服務的最終需求者是誰?

很顯然,兩個答案都是企業,真正能評價職業教育質量的,只能是用工的企業。

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學歷教育會有曲高和寡的問題?因為這里面牽扯到相當多理論性的專業,是不能只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衡量成果的。

但職業教育不能講這個,如果職業教育培養的不是企業需要的人,那這個教育就是失敗的。

所以如何把企業的需求傳導給職業學校,包括職業培訓機構,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這里我們或許可以借鑒谷歌的做法。

谷歌的方案是自己推出了三個職業微證書,包括IT支持、項目經理和用戶體驗設計。

谷歌的專家會對學員親自授課,學員要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平均每周投入5個小時,另外再加上實踐的課程,最終通過考核拿到證書。

當然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授課的工作,也可以通過社會化的培訓機構來完成,但必須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機構一定要有該企業的正式背書,其次,企業要參與到考核當中,并隨時調整考核標準。

所以你看,那些曾經專注于k12的教培機構們,真的沒有轉換賽道的機會嗎?

從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來看,教培機構完全可以充當一個補充者的角色,尤其應該利用好線上的優勢。

去年騰訊和艾瑞咨詢聯合發布過一個報告,說2019年中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超過2688億元,其中在線職業教育市場393.3億元,占了15%,根據預測,未來幾年在線職業教育將保持20%左右的增速。

這塊在線職業教育的蛋糕,其實已經有人在惦記了,有心的朋友可以看看某些教育機構在官網上的業務板塊變化。

當下的中國,正在主張脫虛向實,職業教育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應該是潛移默化的。

比如以后說起新東方,你的第一反應除了是俞敏洪的那家公司,還應該能想到新東方烹飪學校。

說起來,新東方烹飪可比新東方英語還早創立5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新東方烹飪的母公司中國東方教育,年營收好歹也有將近四十億元的水平……

所以總結一下,職業教育和高中大學最大的不同,是必須“談錢”:不能為企業(從而為社會)創造實際價值的職業教育,才是真的耍流氓。

責編:唐錦玲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