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首頁 文化服務 文化信息 他給導彈裝上銳利的“眼睛”

他給導彈裝上銳利的“眼睛”

2021-10-14 08:59:30 光明網-光明日報

他給導彈裝上銳利的“眼睛”

——我國第一代航天科學家陳敬熊院士迎百歲生日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他曾為朝鮮戰爭解決坑道戰通信難題,為我國第一代地地導彈“東風一號”安上銳利的“眼睛”,讓我國第一代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紅旗一號”制導站天線實現性能飛躍。他還曾牽頭我國防御系統初期建設中多個雷達的建設,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他就是我國第一代航天科學家陳敬熊院士。

作為我國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天線理論和制導雷達天線設計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陳敬熊將于16日迎來百歲壽辰。回顧陳敬熊六十余載航天報國的貢獻和精神,13日,以“弘揚航天精神 傳承奮斗品格”為主題的陳敬熊院士科學人生座談會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舉行。

陳敬熊院士(中)在給年輕人講解天線的技術原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提供

與黨同齡百歲院士許身航天國防

上午11時許,陳敬熊和愛人來到現場,大家送上祝福,他激動地表示:“今年我見證了黨的第一個一百年,以后還要繼續看著祖國事業、航天事業的發展。”

陳敬熊出生于1921年,與黨同齡。他在投身國防科技事業同時,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舊社會我們貧窮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學技術太落后,一切物質文明包括飛機、大炮全是靠技術搞出來的,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有發達的科學技術為前提……”陳敬熊1954年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時寫道。

此前一年,他關于軍用短波天線的研究成果在朝鮮戰場“開花結果”,為志愿軍痛擊敵人贏得寶貴時間。

陳敬熊說:“親身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又親身經歷了新中國的各個發展階段,我深切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中國就不能發展……我希望盡快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9年,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科技處黨支部通過了陳敬熊的入黨申請,同意吸納他為預備黨員——與科研事業一同長跑的入黨路,迎來了曙光。支部大會的決議中這樣寫道:“希望陳敬熊同志入黨后深入第一線,以自己的技術專長為四化多作貢獻。”

在25年入黨路中,陳敬熊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科技救國信念,堅定科技報國初心。

90余歲仍能用自創算法推導數學公式

陳敬熊與航天的“不了情”,還在繼續。

90多歲時,陳敬熊還堅持學習和研究,用自創的數學算法推導公式。“不得老年癡呆癥”是他對自己的要求,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

他家里有4個書柜,里面裝滿了各種專業書籍。“這些書讀起來不輕松啊,但是很鍛煉思維。”看到感興趣的地方,他時常還會利用自創的一套算法,將相關的數學公式重新推導一番。“有時候把公式推導出來,我自己很高興。因此我生活非常充實,腦袋不會空的。”

陳敬熊扎實的數學功底,曾讓錢學森印象深刻。“紅旗一號”制導站研制出現天線系統誤差問題,錢學森第一時間找到陳敬熊,認為陳敬熊具有優秀的數學能力,是解決天線系統誤差問題的最佳人選。

在幾十年科研工作中,陳敬熊把數學視作攻克電磁場、天線、雷達等通信領域研究難題的一把利刃。剛剛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來一項重大工程——研究“東風一號”導彈天線。“東風一號”是國內實際仿制蘇聯的第一代國產導彈,而陳敬熊研制的導彈天線,是導彈的“眼睛”和“指揮棒”。當時蘇方提供的圖紙不完整,對關鍵技術問題也守口如瓶。陳敬熊帶領團隊自力更生,吃透導彈天線設計原理,自行研制。

縝密的數學思維讓陳敬熊在“東風一號”導彈天線設計時,開創性地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以簡單、直觀、不易漏項的運算簡化了金屬圓錐體、圓柱體、拋物柱體等設計公式的推導,為彈上天線設計成功提供理論依據,并打破了蘇方專家關于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

這成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典范之一。

獎掖后學不遺余力

陳敬熊認為,人才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大支撐。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他累積并總結了一套適合航天事業發展的理論和經驗,并將這些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科技人員。在初期人才極度匱乏的時候,陳敬熊第一個提出“導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方法。他鼓勵有技術基礎的徒弟勇于實踐,對沒有專業知識基礎的則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導下,培養出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一些優異學生更是成長為技術專家。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法卓有成效,并在全院范圍內得到推廣。

為了滿足人才梯隊建設的需要,他還張羅航天系統自主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執教,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播撒科技星火。在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授“電磁波理論”時,由于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陳敬熊動手編寫了《電磁波理論》,將自己多年電磁場微波理論研究的成果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們。

從科研一線退下來后,陳敬熊仍然為航天事業發展竭盡所能、發揮余熱。每逢學生們前去拜訪,他總不忘就青年人才的培養問題叮囑他們:“要為所里型號工作作貢獻。”

在90歲高齡的著名制導系統工程專家鐘山院士眼里,陳敬熊作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為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扎根在試驗場,克服了大量困難,善于學習,敢于創新,甘于奉獻。“他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品格,是我們可敬的老同事、老戰友!”鐘山說。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4日 08版)

責編:周曉明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