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著力”到“三高四新”,一場7300萬人的“晉級賽”丨“三高四新”這一年
2020年9月16~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并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事關湖南長遠發展的重要思想觀點。其中,總書記對湖南提出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的重要指示,成為指引湖南未來發展的“金鑰匙”。
2021年9月16日,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發表署名文章《牢記囑托擔使命 奮力譜寫新篇章》,文章中提到,“三高四新”戰略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作出的“一帶一部”“精準扶貧”“三個著力”“守護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將湖南的發展視野和戰略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從“三個著力”到“三高四新”,5年多時間,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牢記總書記的戰略擘畫和發展指引,帶領7300萬三湘兒女,完成了一次換檔提質的縱身跳躍,打贏了一場精準制導的“晉級賽”。
(一)
1年前,也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南,從郴州到長沙,從農村到城鎮,從學校到企業,深入三湘大地考察調研,為湖南擘畫“三高四新”戰略藍圖,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新時代湖南發展確立新坐標、錨定新方位、賦予新使命。
而5年前的春天,2016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對湖南作出“三個著力”的發展指引,推動湖南在“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時間的指針再前撥3年,8年前的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十八洞村,在這里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由此成為指引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強大思想武器,彰顯了令世人驚嘆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
8年來,遵循“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引,湖南如期堅決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十八洞村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時代樣本,成為“矮寨不矮 時代標高”的紅色地標。
正如省委書記許達哲在文章中所指出,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每一次關心都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事實也最終證明,“三個著力”在很大程度上,對湖南取得“精準扶貧”全面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湖南邁上新的臺階筑牢了基礎。
(二)
牢記囑托,躬耕實踐,背后就是湖南經濟社會滾滾向前的時代鼓點:我們聚焦改革創新,取得了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我們著墨廣袤田野,催生了農業現代化的精彩巨變;我們守好綠水青山,裝點了“一江碧水”的大美湖南;我們緊扣百姓福祉,彰顯了一心為民的念茲在茲;我們擦亮紅色江山,續寫了“半條被子”的嶄新篇章……
過去5年,湖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去年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增速在全國經濟體量十強省份中位居首位。而同樣是在這5年里,湖南的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了20.1%,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湖南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2016年以來,全省完成落后產能退出任務3251家,抓好“散亂污”企業整治;取締“地條鋼”企業24家、涉及粗鋼產能500萬噸;有色行業規模企業從2014年905家減少到2019年579家;沿江造紙制漿企業全部關停。
過去5年里,湖南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重點培育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打造了一批在全國甚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名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勁動能。
工程機械產業加速“破繭成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進入“全球工程機械50強”,形成國內產品類別最全、規模最大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2021年7月,鐵建重工制造出國產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錦繡號”。(圖源:中國鐵路)
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材料一躍成為萬億產業,15個千億產業、3家千億企業拔地而生,一個個產業項目加快轉化為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湖南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政治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工作經驗。
到2020年底,湖南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51個縣、6920個村、747萬人全部甩掉貧困帽子,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至0.36%,中央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兩年綜合評價為“好”。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過去5年,湖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南財政保民生的力度只增不減,以政府過“緊日子”換來了老百姓過“好日子”。針對“學位、床位、車位、廁位”等事關群眾基本利益的民生實事,湖南拿出了魄力和決心。2020年,全省財力民生支出占比達70.4%,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1.1億元,臨時救助78.5萬人次。
▲2021年2月10日,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雙星村文化廣場與村民們互致新年祝福,幸福的笑容綻放在大家的臉上。(圖:湖南日報趙持)
黨和政府的陽光溫暖了社會,贏得了民心。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湖南快速實現患者病例清零,在全國率先推動復工復產、較早實現經濟增速“由負轉正”。而在最近的關聯疫情防控中,全省上下的擔當作為更是有目共睹,張家界的“壯士斷腕”,網紅長沙的“一夜換擋”,常德市的“快反之戰”,各個市州的積極作為,都讓人印象深刻。
▲貫通歐亞的中歐班列(長沙)發班量位居全國前列。(圖源:開福區融媒體中心)
面對極不平凡的2020年,湖南狠抓糧食和生豬生產,穩產保供目標圓滿實現。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雙增長,總產穩定在300億公斤;耕地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建設高標準農田390萬畝;全省生豬出欄量全國第二,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近年來,湖南大力支持冷鏈物流、專業市場建設,久藏深山的靖州楊梅、炎陵黃桃、湘西獼猴桃,如今只需網上訂購,冷鏈物流配送,從湖南流向全國各地。
2020年,全省農產品出口達117億元,增長28.3%;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增長3.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2.5%。
(三)
從“三個著力”到“三高四新”,5年多時間里,湖南用一個一個的小變化,最終匯聚成了大改變、大晉級。
5年里,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獲得批復,中非經貿博覽會、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世界計算大會等一大批重量級會議在湖南召開,甚至長期落戶湖南;中部首個海歸小鎮申建成功,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氣象萬千,超級雜交水稻畝產1500公斤的夢想在衡南縣被照進現實……
▲自動駕駛汽車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上路測試。(圖源:岳麓融媒體中心)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5年舊貌換新顏,5年彈指一揮間,但這5年也是湖南牢記總書記囑托,一步一個腳印,拿出繡花功夫一路爬坡過坎,終于織成的一幅有史以來最美的瀟湘盛景圖。
示人以新面貌,給人以新印象、新感覺。5年來,湖南上下齊心完成了一次省域形象的自我改造升級,省域能力的著力提升。
從“三個著力”到“三高四新”,從要求“補短板”到期待更大作為,從要求提升自身發展“自掃門前雪”到鼓勵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奮勇擔當,這是不言而喻的肯定,是一目了然的贊許。
正如許達哲在文章中所說,湖南要“自覺從更高站位思考和定位湖南發展,努力將順應‘世之大勢’、服務‘國之大者’、謀劃‘省之大計’統一起來。”
這也意味著,湖南完成了一場精準制導的時代晉級。
責編:楊雅婷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