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資江——劉道云
回望資江
劉道云
走近資江,是從搭乘在當(dāng)時還算得上有檔次,由上梅開往古鎮(zhèn)的客班船開始的。客船外觀酷似海河上的游船,只不過海河上的游船是鋼板的,資江上船身是木質(zhì)的,噸位自然也小了些許,奢華程度也不在同一檔次。
海河上搭乘游船的人,大都是出來觀光散心游歷的四海賓朋。資江上搭乘這艘船的人,大多是趕路或趕圩、生活在資江兩岸的人,或是臨近縣市討生計的掮客。
客船上下兩層客艙,動力是75馬力、臥式6缸、船用柴油機組,動力大,有勁,排水量在當(dāng)時也可以說是馬力十足了,足可以征服資江上幾處激流險灘。
客船每天清早從縣城上梅碼頭起航,去古鎮(zhèn)是順?biāo)K幌衲媪鞫贤现虢九诺耐洗菢樱煌5卮謿狻⑼轮跓煟鸬每諘绲暮庸任宋俗黜憽?痛c客船相會時,大副們還不忘拉一拉汽笛,相互問候。
客船引擎不時傳出忽高忽低的轟鳴,走走停停,沒幾里路就到了下一個小碼頭。客船上汽笛一響,就會有小劃子靠過來接駁或送客。大船接一路客,送一路客,從天剛蒙蒙亮,船上坐著三五人起航,到上下兩層座無虛席,熱鬧非凡,也只是用了一個時辰的功夫。
接駁上船的人,多為趕圩的農(nóng)民,肩扛背馱,大包小包,有出自自家的土特產(chǎn)、時令的蔬菜,也有鐵匠鋪里憑手藝自產(chǎn)自銷的農(nóng)家必備的鐮刀、鋤頭、菜刀、斧頭,算得上大件的就是犁鏵了。船客們互相聊著今年的雨水、田里的豐收,誰家兒子討媳婦花了多少彩禮,誰家姑娘嫁了好漢子,吃上了國家糧,自然也少不了捕風(fēng)捉影的時政趣聞。除了這些常客,有趕學(xué)堂的學(xué)生娃,偶爾也會碰到身穿中山裝,上衣口袋別著兩支鋼筆,手里提著黑色人造革皮包,滿是干部模樣的人。船客們一見他們,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熱情地打招呼,有過一面之緣的都會掏出時尚的用塑料口袋做的煙盒包,熱情地先遞上一塊煙紙,再掏出一撮兒煙絲,然后謙卑地說道:“領(lǐng)導(dǎo),來嘗嘗我種的煙,可有勁兒?”對方也會慷慨地掏出一包東塔煙,抽出幾支遞給周圍相識、不相識的乘客。會抽煙的自然來者不拒,打著哈哈調(diào)侃兩句:“呵,領(lǐng)導(dǎo)這么好的煙我趕快接著開個洋葷才是。”不會抽的也都接在手上,這干部只要遇見一個人客氣或拒絕,就會像找到了臺階一般,麻利地把煙裝進口袋,丟下一句:“那我就不客氣嘍!”
船艙里煙味兒這會兒就不那么單一了。老旱煙、烤煙又融入了東塔煙獨有的香味,氣氛也比先前熱鬧了幾分。先前女人們竊竊私語聊八卦,老漢們說田間那些事,也是你一句,他一句,滔滔不絕。可這會兒眾人的焦點都聚在了干部模樣的人身上,一個勁地打聽自己想知道或與自己利益相關(guān)的事,核實那一條條小道消息:返銷糧什么時候下來?分配的柴油指標(biāo)、價格跟去年還是一個樣不?尿素、碳酸氫銨還有磷肥每個大隊能分幾擔(dān)?調(diào)撥價不會漲吧?還有林木砍伐證,好不好批?總之,眼前這位干部模樣的人,是哪個區(qū)的、哪個公社的、管什么事兒的,在船客們看來都不重要了,只要他上衣口袋別了兩支鋼筆,背得起人造革黑皮包,就一準(zhǔn)知道外面世界,就一準(zhǔn)知道政府相關(guān)政策,就一準(zhǔn)知道鄉(xiāng)間流傳的小道消息是真是假。能和他搭上幾句話,弄個明白,回村吹牛,也會比別人說得有理有據(jù)些,就可以理直氣壯告訴眾人:我今兒在船上碰到了大干部,這可是他親口說的,不信你去問同船回村的人。
上梅至古鎮(zhèn)的這艘客船風(fēng)雨無阻,自然就成了鄉(xiāng)親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傳播小道消息的集散地。
那會陸路閉塞,車少不說,鄉(xiāng)間公路即便是縣際公路也是坑洼不平。遇到惡劣天氣,會車都是你讓我倒幾步,我讓你靠山邊。如果遇上拉木材的重車拋了錨,一堵就是一兩天。鄉(xiāng)親們都選擇走水路,一則經(jīng)濟,二則隨性。只要你不把自家的牛趕上船,是不會有人指責(zé)你什么的。班車就不同了,你挑一擔(dān)菜上去,是要收一兩毛錢貨運費的。盡管船上貼著一張禁止吸煙的標(biāo)識,然而船艙里的老漢還是不管不顧地吞云吐霧,也不見有人抱怨或是指責(zé)。舷窗始終開著,江風(fēng)裹著濕漉漉的水汽,從這邊吹進來,從那邊吹出去,夾帶著資江水獨有的氣息穿過船艙。就算是誰這會兒忍不住放了一個臭屁,還沒等臭味擴散,江風(fēng)就把它卷進了浪里,濺起一串串水花,打在船幫上。
客船上連大副都算上只有五個船工,輪機手、驗票員、兩名船上的雜役兼著一日兩餐煮飯菜。船工一日兩餐都在船上開火,也會順便多煮一些,供應(yīng)乘客。船上廚師們烹飪的菜肴種類并不多,并且都是梅山這一地界人們耳熟能詳?shù)膸讟蛹页2耍杭t蘿卜加青椒配上古鎮(zhèn)的烘干豆腐,添上一把有皮油渣,大鍋一炒一合,便香味兒濃郁,讓人直流口水;白菜幫子炒干辣子皮;青椒炒小干魚外加一鍋鹽菜湯,吃過的都說味道好極了。熱天,船上沒有賣完的飯菜,船工們會在船艙里喊上幾句:“哪幾位還在餓肚子?后艙還有幾缽飯,好多菜,不用客氣,過去吃就是,免費!”最先響應(yīng)的是幾位上了年紀(jì)的老婦人,手里還牽著孩子,賠著笑臉,沖著船工含糊不清地說著什么,牽著孩子搶先走過去。乘客中也有臉皮薄的人,坐在邊上的人便使勁勸著:“你們家姑娘早就喊餓了,還不趕快領(lǐng)著她過去吃一缽,別說不要錢,就是要錢也不能餓著孩子呀!”那會兒樸實的鄉(xiāng)里人在那個溫飽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年代,是不會介意去幫忙吃完那些多余的飯菜的,更何況是船工們的一片好意。
晚餐是不會有的,船返程至上梅碼頭一般是下午五點左右,勞累一天的船工們送走最后一位乘客,就開始洗船、舀潮,最后拋錨,各自上岸回家。船工們是不在船上吃晚餐的,勞累了一天,早已歸心似箭,家中老婆孩子,升騰的飯菜香,都在等著他回家。
我從第一次乘船開始,早餐、中餐都是在船上吃,因為經(jīng)濟又實惠。有時即便是起晚了一會兒也不要緊,還省下了急急忙忙做早餐的功夫,且船上伙食也很是合我口味。那腌菜湯是我入湘以來喝過最可口的湯了。在天津,我喜歡喝紫菜蛋湯,我喜歡大海的味道。入湘后讓我嘗到了比紫菜蛋湯更好喝的鹽菜湯。經(jīng)年之后我才弄明白,農(nóng)家自制鹽菜是很費功夫的。新鮮的鹽菜要先洗凈,一顆一顆晾在竹竿上,曬個半干。然后用粗鹽揉擦出汁來,裝入壇中發(fā)酵。一段時間后再取出來,或打成捆或切碎曬干,幾經(jīng)反復(fù),腌菜吸足了太陽之精華,飽含腌制過程中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散發(fā)著只有鹽菜才獨有的清香。它的烹飪方法也有很多,鹽菜蒸扣肉,鹽菜炒青椒,好吃不說,還非常開胃下飯。我就愛喝船上那口湯。
下放年余,往返古鎮(zhèn)與縣城,我都會在船上飽吃兩餐。下船,再到古鎮(zhèn)街上老面館要上一碗紅湯牛肉面,外加一份白飯,吃飽喝足,在古鎮(zhèn)上漫無邊際地溜達一圈兒,再晃晃悠悠到江邊渡口。我下放的村子在資江東岸,渡口有載汽車過渡的大板輪渡,也有兩條擺渡人過河的小木船,東岸一條,西岸一條,收費一毛錢。渡船老漢是孤寡老人,他除了渡口收點錢外,每年春節(jié)前,還會按鄉(xiāng)俗去方圓三十里每個自然村討點渡河米,人們都不會讓他走空路,年景好的時候,會選最好的稻谷給他一籮筐,當(dāng)然也有折錢的。渡船老漢是喜歡折錢給他的,因為他不用再擔(dān)谷子往返鄉(xiāng)間換錢了。
我很喜歡在渡船上聽老漢與過往的鄉(xiāng)親們閑聊,每每都是掏出自己身上的紙煙頻繁地敬給他們抽,有時聽故事入了迷,船到了對岸又跟回來聽老漢說故事,直到天黑的時候才戀戀不舍地上岸,再沿著資江走15里山路回村上,點起那盞煤油燈,記錄下一路聽來的故事:石麻子討債、梅山娘娘、曾奉光老爺跑馬圈地等等,這些在梅山地域廣為流傳的奇聞趣事兒讓我著迷。因為這些,我還有意淘了一套《寶慶府志》及新化人李義編著的《要壇經(jīng)》,深入了解了資江流域的風(fēng)土人情:苗瑤先民,蘇甘開梅……我對這一地域的文化更感興趣了,訪眾生,從大乘佛教對這一地區(qū)的影響,再到被譽為“梅山圖騰”的倒立菩薩張五郎,一個個植根于民間的故事都是那么鮮活感人。梅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桌上的那盞煤油燈徹夜不息。一年半的鄉(xiāng)村生活,讓我這個走出大都市的人,對農(nóng)村生活有了切身的體會與認知。
資水長長,不知從哪一刻起,上梅至古鎮(zhèn)的客船已經(jīng)被飛速發(fā)展的陸路交通網(wǎng)取而代之。當(dāng)年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能裝載八臺貨車的渡輪,被一道橫跨資江東西兩岸的虹橋取代了。那兩只小渡船,也由小木船換成了帶動力的鋼板船。船上安全設(shè)施齊全,救生衣、救生圈,一應(yīng)俱全,擺渡的也不是之前的孤寡老人了,而是年輕力壯的漢子。乘船過渡的人也變了,年輕人少了,上了年紀(jì)的老人多了,你如果問,他們?yōu)槭裁床蛔吖窐蚧虼钴嚮卮澹先藗儠荒樞σ獾馗嬖V你,戀舊。坐渡船到江心,吹上一會江風(fēng),聞到資江水的味道,過了江,再遛個彎,就到屋里了,直快。
客輪,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消失了去。當(dāng)年熱鬧非凡的上梅資江碼頭,如今停靠的只有幾艘懸掛著海事標(biāo)志的快艇和一艘艘載客觀光的游艇。沒有了昔日的人聲鼎沸,沒有了乘船人等待的汽笛。這一切,卻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建國七十五載,這片航運領(lǐng)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覺感慨:能取代昔日那艘客船的,是飛速發(fā)展的陸路交通。富足了的人們步入小康后,昔日落后的生產(chǎn)工具也隨著改革的大潮消失了。資江上千帆駛過,搏激流,戰(zhàn)險灘,各式各樣的船舶也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隱入了時代的浪潮,只余下資江水依然奔騰不息,亙古長流。
而今,智慧的人們改變了生產(chǎn)模式,古鎮(zhèn)碼頭上,修起了長長的沿江棧橋,停泊著各種規(guī)格的游艇、摩托艇,時人興起了資江旅游熱,古鎮(zhèn)碼頭便成了打卡地。沿街新建的各種美食小吃店,吸引著富足閑暇的人們前來游玩,品嘗一塊古鎮(zhèn)豆腐獨特的味道,探究神秘的制作方法。一夜間,這一方土地便享譽了世界,本就喧囂的古鎮(zhèn),有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匯集,而變得更加熱鬧非凡。夜幕下,七彩的霓虹閃爍,倒映在江面上。兩岸燈火輝煌,音樂聲四起,街舞大媽們那輕盈的舞步,拉開了乘船夜游資江的序幕。古老的儺戲、雜耍、折子戲,紛紛登場,大有“你方唱罷我上場”,讓人目不暇接。資江邊上吹起的晚風(fēng),搖曳著棧橋上一排排燈籠,倒映在江水中,掀起七彩的浪花。遠遠望去,勾起人們無盡的遐想。叫好聲一浪高過一浪,這時的古鎮(zhèn),熱鬧得不禁讓你想起北宋張擇端那流傳至今的 清明上河圖 。
回望資江,仰望罩門巖,你不難發(fā)現(xiàn)它有如一堵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把資江攔腰斬斷。眺望著那綿長的纖索,我的耳畔不由響起那一聲聲堪稱雄壯的纖夫號子。我不禁思索:當(dāng)年的纖夫們是怎樣踏過這絕壁的?有人告訴我,罩門巖上也有一條纖道,那是千百年來纖夫們用那雙草鞋踏出來的一個個腳窩。纖夫們赤裸古銅色的背,喊著號子:“三尺白布,嗨喲!四兩麻呀,嗬嗨!腳蹬石頭,嗬嗨!手刨沙呀,嗨呦……”搏激流,越險灘,用那雙腳踏平了資水七十二險灘,不知留下了多少悲壯而感人的故事。資水百轉(zhuǎn)千回,孕育著兩岸勤勞、勇敢、樸實的梅山人,形成了這一地域獨特的資水文化。梅山人吃得苦,霸得蠻,靠著這一江資水,繁衍生息。
滔滔資江水,悠悠一江情。不同時期,資水都以它博大的胸襟孕育著這一方熱土。解放初期,它是各種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船舶水運的大動脈;改革開放時,它是承載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兩岸繁榮的依托;現(xiàn)在它是依靠青山綠水,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提升人民幸福指數(shù)的母親河。它見證了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精辟論斷在資江這條母親河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不覺感嘆:資水流過的地方就是福地。上游的東塔,下游的北塔,給奔騰不息的資江水注入了濃厚的梅山文化底蘊。千百年來,資水滾滾滔滔,一路歡歌,千回百轉(zhuǎn),承載著無數(shù)的故事,匯入八百里洞庭。
作者簡介:劉道云,筆名照云,中國作協(xié)會員,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出版小說《山那邊的小屋》《山之魂》《蒼溪妹子》《老臘樹下》《那月霜花》《第一書記》《清風(fēng)徐來》《大礦山》,散文集《情曲心歌》。
責(zé)編:周曉明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