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走進塔子山烈士陵園——鐘健民
走進塔子山烈士陵園
鐘健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啊,時間并不能讓人忘記所有,清晨,經春雨洗滌的塔子山,更加神秘,更加莊嚴。一條斜陡的水泥路兩旁,墨綠色的樹葉鑲嵌于山體中,翠柏凝春,更顯得郁郁蔥蔥,渲染著眼簾。不一會兒,我走進了讓人肅然起敬的“雙峰縣烈士公園”。
走進烈士公園,一座參天的紀念碑聳立在眼前,那土黃色的滄桑,似乎在訴說七十多年前的歷史。踏著一塊塊結實的青石板,一步步登上山頂。幾個鮮明的大字,不停地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碑前是一座莊嚴的烈士墓。我面對著這曾經為革命、為正義、為人民社會安寧和平的烈士的靈魂們,我只能默哀。我將手中幾朵白菊寂寥地灑落于烈士墓前。這樣,更顯得這墓地的莊嚴,肅穆。
園內的衡寶戰役青樹坪戰斗紀念塔,1989年落成。烈士塔由塔體、塔座和烈士墓組成,其中墓地長8米,寬5.8米,高4米。塔身正面是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題寫“衡寶戰役青樹坪戰斗紀念塔”的塔名,并刻有碑文:“1949年8月追殲國民黨隊血戰界嶺壯烈犧牲安葬于永豐塔子山的顏東成、呂玉光等英雄永垂不朽!”
近距離接觸烈士墓,仿佛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深深地浮現在墓塔前,同時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星光點點,戰云密布。
嚓嚓,嚓嚓,嚓嚓……部隊急行軍的腳步聲,與巨龍般逶迤蜿蜒的隊伍,發出的征塵熱氣,敲打與溫熱著湘中大地。
這是大軍南下時一個簡潔的畫面。
就是六十年前的那塊即將解凍的新土,草草地掩埋了一個個須臾間還年輕活潑的軀體。狂飆般聚攏的隊伍方陣,脫帽致哀,幾聲對空鳴響的排槍噴吐出流淚的火舌后,又于夜色中匆忙地逶迤而去了。
1949年9月13日,人民解放軍中路軍向衡寶地區攻擊前進。白崇禧發現解放軍南下后,企圖遲滯解放軍南進。10月5日晚,49軍軍長鐘偉的先頭師146師已經過了永豐,到達青樹坪,拼死苦戰,頂住了國軍37次沖擊。越近黃昏,戰斗越激烈,師長王奎先親臨最關鍵的塔子山高地。高地幾經易手,下午4時許,塔子山高地再次失守。王奎雙眼一瞪,不行!必須奪回來!血戰整整持續了十多個小時,終于頂下來,午夜時分,146師在145師接應下,撕開一個缺口,146師撤至永豐安全地帶,145師得知146師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吃飯了,立刻埋鍋造飯,等到將飯送到146師集合地時,卻見全師官兵東倒西歪地睡在地上,怎么叫也叫不醒。《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P343這樣寫道:“此戰146師傷亡、損失877人,第145師也傷亡470余人”。
——這里發生了一次次的戰斗,一位年僅22歲的連長不幸被流彈擊中,血花飛濺后,轟然倒下了。因戰斗結束得很快,從地主老財家抬出那口上好的柏木棺材,裝殮了他年輕的尸體,還放置了他那把心愛的烤藍色駁殼槍,匆忙而淺淺地掩埋在胡稼堂后的山坡上。一個個年輕的軀體,連戰場上司空見慣的木片寫成的墓牌標識也沒有,他們那蓬勃躍動著的生命,驟然間在這里畫上了句號,隱在了亙古不滅的時間的深處。
幾天后的十月一日下午三時,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旗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湘中大地迎來了百年變遷后的第一縷燦爛陽光。陽光的芒翅照耀在人們的臉上、心里,人們在重新俯瞰與張望著那爿小小低矮而略微凸起的墳墓,身上帶有雙峰原野撲鼻的泥土味道,從沒有驚醒過那個孤寂的靈魂。
年輕的英靈,長眠在塔子山,光陰荏苒,韶光易逝,因棺木擱置得很淺,不久就被雨潤風蝕。1956年下半年,我就讀的“雙峰縣第三初級中學”胡稼堂,在后山開辟新草坪時,我看到了一副副棺材裸露出地面,活像是戰士剛剛還蓬勃躍動的生命,悵然凝眸的氣息和很想去追趕上隊伍的年輕英魂……
多少年過去了。這爿墳墓上,人們從來沒有人忘記他們,就在烈士血戰的塔子山下,20世紀80年代初,就立起了碑,到1989年就修建好烈士塔,并刻下了碑文。烈士墓旁,還有一串串如春草一樣細碎而萌發的故事,發生后就在歲月的河流中悠然遠去,寂靜無聲了。日子像揭開的綿紙,一天天過去;不經意間,而戰爭的硝煙已漸漸地散去了一個幾十年。當年熾熱灼人的槍膛,也漸漸冷卻銹蝕。而他的戰友們,已經在華夏版圖的南方或者北方,輝煌后凋謝如年年大地上盛開的花期。而他們的名字——或許曾經在將帥的名錄上閃閃發光或惠及子孫。
再往后,連聽到那次戰斗中爆豆一樣密集槍聲與知曉掩埋年青戰士尸身事件的老人,在一生漫長的等待中,也一一辭世了。而那些經受了歲月侵蝕的柏木棺,有的還靜靜地躺在時間的縫隙;那很想回家的戰士那郁郁凝神張望而瀅瀅期待不滅的眼神……
那新中國揭開黎明前夜黑暗的清脆槍聲啊!富含著年輕戰士沖鋒陷陣的決心與鋼鐵般信念,孕育著民族的幸福與安寧;而那次戰斗中,劃破長空密集而劇烈的槍聲,曾經是即將拉開的黎明的沉沉序幕,細微的光亮,曾燃燒與擎起了共和國上空紅彤彤的彩云……
豐碑長在,英魂永存,當我今天再上塔子山時,七十多年后,故地重游,在無數挺拔的青松樹下,徘徊在這塔前微凸的墓前,淚眼迷蒙中,仿佛時光回放,看到了那一個個無名的戰士剎那間倒下的身影……
我想,那一個個有名的、無名的戰士,也許正在期待著他們戰斗過流過血的湘中大地更富饒美麗,他們長眠的陵園能真正成為新中國青少年一代成長的教育基地……
作者簡介:鐘健民,雙峰縣作協會員,婁底市網絡作協會員,蛇形山書畫協會理事。著有散文集《草堂夢痕》《多姿的黑土地》。
責編:扶雄芳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