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向東街的紅湯牛肉粉——向泉禾
向東街的紅湯牛肉粉
向泉禾
初踏上上梅古城,青墨排版的板石路,兩邊明清時留下來的古樸房屋懸掛的紅色燈籠,斑影倒映在板石路上,石板路上的游人談笑風生,時而停步觀賞古城炊煙,時而漫步在青瓦白墻的木屋檐下,古城的馬練王、白溪油炸粑粑、蒿草粑粑、?子粑粑的粑香濃郁,不少游人被粑香的酥手所牽引,不由得走進了這些小吃店。
目光一順,幾道古色古香的招牌就邂逅在你的眼前,“老柒粉面老店”“老八粉面館”“向東街老玖粉面館”據說都是老字號,問問古城的行人,這里哪家粉面最好吃,可回答你的往往是“整條街都好吃!”
向東街的粉面,盡早趁熱吃,熱湯入胃,滿嘴留香。湖南是出了名的能吃辣的地方,但你不用太擔心,向東街的粉面是分等級的,店里常賣的一般是微辣。如果你想深刻體驗一把這兒的風俗,那就招呼店家,熱情的老板娘定會給你拿來幾瓶店里自制的辣醬供你挑選。
老板娘手腳麻利,或是一把洋溪面,或是一抓新化米粉,或是一碗新化薯粉,緩緩放入大鐵鍋,熱氣騰騰,撈面、紅湯牛肉澆碗蓋碼。“來啰,紅湯牛肉面!”濃香紅辣,筋道十足,一碗濃縮著鄉愁的紅湯牛肉面端坐在熟悉的厚重木板桌上,不知道勾起了游子多少鄉愁,家的滋味,母親的味道,沉淀著魂縈夢繞的記憶,口舌生津,一股腦地融化在這一碗紅橙橙的向東街牛肉粉面里。
聽古城一位戴眼鏡的白胡子老爺爺講,向東街的粉面數紅湯牛肉粉出名,可以和新化三合湯媲美。老爺爺接著說起一段小故事:新化三合湯可以幫助從軍將士散寒祛濕、殺敵保國,向東街的紅湯牛肉粉的紅湯和新化三合湯同根同源。新化辛亥革命志士陳天華就特喜歡紅湯牛肉面,到日本留學都要帶點新化薯粉去做紅湯牛肉粉面吃。紅軍北上抗日過新化時,曾在上梅古城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老爺爺說,他的父親曾看到不少露宿屋檐下紅軍戰士點了向東街的粉面,特別是紅湯牛肉粉,說吃了晚上身子暖和些。
在古城點了一碗紅湯牛肉粉,我用筷子夾起,想起了我家老爺爺的話:“吃紅湯牛肉粉的時候,力道不要太重,不然,熱湯會濺你一嘴紅湯。但是太輕,也會滑出你的筷子。”小時候,逢年過節,我家老爺爺常給我們做紅湯牛肉粉吃,老爺爺還常講起他們年輕時和戰友在湖北打日本鬼子的故事,那時,他們保安團里就有不少新化人,他們連隊的廚師老扶也是新化的,每次吃紅湯牛肉粉的時候,老扶總是叮囑:“慢一點,慢一點!試試溫,試試溫!剛端來的,會燙嘴!大家‘呼~哈’吹幾下,等到碗里“白氣”消了點再吃!”老爺爺也如是叮囑著我們。
如今,我的老爺爺不在了,熱氣騰騰的紅湯牛肉粉在家也很難吃到了。今天,我在向東街又吃到了紅湯牛肉粉,夾起一把粉,味道不油不膩,特別有嚼勁兒,還真的有我家老爺爺的味道!
作者簡介:向泉禾,男,18歲。現為新化縣上梅中學高三2201班學生。
責編:扶雄芳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