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首頁 時事聚焦 [省內] 散文 | 古韻悠長下團村——楊親福

散文 | 古韻悠長下團村——楊親福

2025-08-26 10:13:13 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 楊親福

?古韻悠長下團村

楊親福

踏春,我陪幾位朋友前往新化縣奉家鎮下團村古桃花源。連路春景如詩如畫,大家一路歡歌。過了許家,進入下團村的豁口,朋友們驚呆了:大地塌陷,形成一個巨大的盛滿白霧的湖!“湖”中就是下團村,大家無不驚嘆大自然的偉力和神奇,不禁下車欣賞美景。

下團古村系新化縣志所載“古不與外通”的中心地域,但人們群居已過七百年歷史, 未曾中斷過文明,是奉家山漁獵文化之源,被追尋文明野史的專家學者定義為“古桃花源”。

我們來到一個豁口,無不驚嘆:群山在這里凹陷了,形成一個巨大的坑!我不由得想起納木錯湖,只是那湖是藍色的,眼前卻是粉紅的。小車盤坡而下,我們在第一個觀景臺邊停車,都走上了觀景臺。居高臨下,村莊是花的海洋,有成行成線的桃花,有呈現板塊的油菜花。紅的、粉的、藍的,黃的,“桃花源”里花兒正艷!

桃花簇擁中,板房屋脊連成的青龍,從觀景臺下面依著山勢延伸,每棟板屋都蓋著青灰色的泥瓦,都有凌空伸展的檐角,那檐角恍如一只只龍爪!觀景臺的正前方,有四棟板屋圍成一口“古井”,每棟像一條黑色的邊。四棟板屋的大小高矮差不多,同樣的構造,一樣的泥制灰黑瓦屋頂。

進入古村,我們步入一條古道。古道沿一溪流伸向村中的古橋邊。這是一條蒼老的古道,只是如今加寬了,硬化了,能夠跑小車了。古道被桃花覆蓋,只要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了桃樹。樹干蒼老古拙,枝條婀娜多姿,花色嬌嫩明媚,引人陶醉。

古道正中間,是板屋群的中央,右邊正是觀景臺下的四合院,左邊有口魚塘,較大,魚塘周邊皆是板屋。塘和板屋間有休閑人行道,道邊有桃花樹,花開得正旺。一陣微風拂來,塘面上蕩起了層層漣漪,使倒映在水中的各色桃花兒顯得更加迷人,就像是一位身著粉紅色裙子的美麗姑娘,在水中沐浴著陽光。如果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話,想必這里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一位老者告訴我,這口魚塘有過三百年歷史!

在魚塘和山河中間,有座古祠堂,叫奉氏宗祠。不難想見,這里的山民多數姓奉,且奉姓有著悠久的居住歷史。

宗祠前有條仿古橋亭,橋下有條清清小河,小河有段平緩的河道,過千米長,兩岸都是桃花樹成墻。山河、流水、桃花,美得無與倫比。

過了橋亭,有星級農家樂。我們走進農家樂,坐下來,我們吃了糝籽粑,覺得清香爽口,與其他地方的不同。老板說,這是古村的風味美食之一,歷史悠久。

我是極愛古村落的,但我特別喜歡下團村。“下團是只鍋,來一個煎一個”。走在村中的古道上,徘徊在河岸,除了別處也有的那種撫摸歲月痕跡、吹去歷史塵埃之感外,更有這里風景獨好之感。板屋成群,依山而建,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古村落不動聲色地藏在群山的懷抱里,藏得緊緊的,不見河水從哪里流進來,也不見河水是從哪里流出去的!而懷抱古村落的群山,牽手搭肩成環,座座山峰,不是肥壯,而是秀氣,又高聳入云端!

從農家樂開始,沿河而下幾百米,便發現了河水的出口。從下游往上游看河水的出口,真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與陶淵明 桃花源記  的行筆路線十分吻合,故稱下團村為“古桃花源”,才有了滿村的桃花樹。

沿河而下幾百米,山坡上有個觀景臺。我們爬坡百余米,來到觀景臺上。我正視前方,甚是欣喜:河流流出一道大優弧,接近于圓的優弧!優弧圍住一個小山頭,小山頭像伸長脖子的甲魚頭!小山頭建有農家樂,房子亦很漂亮。而河水,是那樣的清澈,那樣的靈動,沿著河道,在“甲魚頭”的周圍守護著,點亮著那春的暢想。

我站立了很久很久,凝視著開放的桃花,一簇簇的淡紅、血紅和火紅,還有那些嫩綠和青翠。漸漸地,遠山淡出了我的視線,留下的是韻味。我想,這韻味是能夠讓我回味幾個春秋的。其實,這里的美麗更在乎于山水四時的更替,春天是滿眼桃花和油菜花;夏天,大山里到處有白色的野花;秋天里便有漫山遍野的紅葉;冬天則是雪景。古村落的四時之美景盡是那么的令人癡醉,生活在這里的人的確像陶淵明行筆路線中的那樣艷羨。人在下團游,似夢,炊煙起時,這就是最美的人生!

始于魚塘和奉氏宗祠間的那條仿古石徑,與河流平行,逆向延伸千余米,是古村道,如今是旅游大道。我們不能不步入這條旅游步行道。大道的兩邊綠樹成蔭,桃樹和常綠樹套栽,很爽目。鶯啼了幾聲,我抬頭看見了藍色的桃花,猝不及防地感觸到了那鮮艷、那力量!撿著個好心情,村莊是暖暖的笑,望著鋪展開來的油菜花景致,黃黃的、橙橙的,還有多彩的桃花,久違了的悸動是那樣的澄澈、空靈!

正是油菜花茵茵跳動著季節的心事,四野萌動著生氣,徘徊在村落的腹中,再現“桃花源”的歲月煙塵。沉睡著的夢,走過了時光的拾荒者,慢慢地將村落的千年煙塵展現在我的眼前。

在這條旅游道上,我們遇著許多寫生的人,他們遍布每棵綠化樹下,三三兩兩的偎依在石地板上坐著,靜靜地凝望著飛檐、高山、藍天和白云,還有那鐫刻著時光碎片的靜美!穿透著時間味道的板屋民居群建筑,在冥冥之中給我透露了什么?是下團村的桃花、古樸,是時光雕刻者留下的神奇偉力,顯得時光越來越美,能夠敬畏于現世安穩的夢境,就像迷戀上一個美女,于我而言就是那么的純美!

下團村的“桃花源”不是很大,不消半天工夫即可繞其一周,而我徘徊在這條桃花盛開的步行道上,卻不肯離去,我的同行者也如此。聽著村里的志愿者老人說著村子里的前世今生,發生在村子里的故事,就像美夢一樣艷麗。

我以為,下團村的最大特色不在于桃花,而在于民居板屋群。我喜歡旅游,特別喜歡去全國各地的傳統村落。不同的傳統村落有不同的特點。下團村的最大特點是板屋群全是木結構的房屋,房屋的特點在于有屋檐爪和層紙塔。古老的板屋,每棟都有屋檐爪和層子塔。

我們一行人大多欣賞桃花,我卻欣賞屋檐爪。滿目飛檐, 猶如一只只振翅欲飛的鳳凰, 昂揚向天。我不禁凝思,這每一檐每一角都凝聚著歷史的滄桑與匠人的巧思。

歲月靜好, 古韻悠長!

古板屋多為四扇或六扇,都有披廈。每棟古板屋都為灰黑色泥瓦屋頂,另有瓦片鑲嵌成屋脊,脊梁兩端為屋檐爪,中間為寶塔。

所謂層紙塔,就是竹片、石灰混合物制成的墻壁,正方形墻壁,在前壁窗戶的兩邊,房屋兩端頭排扇的頂上面。它是竹片做骨架,竹篾織成面板,再往兩面刷上灰漿而成。灰漿兩層,內層是石灰、黃泥、紙渣的混凝土,紙渣有牽連作用,防止裂縫;外層為純熟石灰漿,干后如白雪般光亮;相傳,制作層紙塔是為了避邪。

下團村板屋群的建設,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選址有講究,首先,自己選擇一塊地方作為建造位置,主要考慮水源、陽光,符合鄉規民約等。他們更講究風水,都要請風水先生看屋場地基。這是形成好看板屋群的重要原因。

在這里,板屋的建造方法堪稱江南一絕。主人看好發脈(動工)、建房、做酒的日子后,請木匠進屋。一般是半月左右時間制好木架子,再一夜筑好。先天排扇,次日凌晨拉起排扇,從中間左邊那個排扇起扇。人力起扇,繩子拉,人扛、叉子頂。立好一個排扇固定好后,再起下一個排扇。立好兩個排扇就串連并固定梁枋,再吊上航條(瓦面枕木)。然后,左一扇,右一扇,一一拉起來,串連好,連接好,就成了新屋的框架。一夜而成,盡顯智慧和力量。

最后,起吊最高處中間的那條枕木(檁條)。這是十分講究的事,掌脈師親自祭祀,列五色錢、香花、燈燭、三牲、果酒供養之儀。掌脈師拜請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魯班三郞、十極高真等。將墨斗、曲尺,放于香桌米桶上,打退神煞,保居住者永遠吉昌。

房屋的裝修,其文化味也是很濃的。房不能大過院,大門不能高過堂,房屋不能建在丁字路口,廚房不能對著廁所,臥室不能設在地下室,窗戶不能對著煙囪,樓梯不能正對大門,屋頂不能有積水,院子不能比路面低。除了信仰,還有其科學道理。

在下團村,古民居建筑群依本地宗教信仰而建,坐落有致,格局宏大,氣勢非凡;其屋檐爪、層紙塔,給我深刻印象,終身不忘。

那里的傳統文化,堪稱山野文化的奇葩。二十世紀80年代初,我在上團中學教書,喜歡去下團的老師家里玩耍,熟悉了下團村,喜歡上了下團村,對下團的漁獵文化情有獨鐘。我結識兩位虎匠,一位叫奉孝同,一位叫劉一中,他倆都是二十世紀20年代出生的人,劉一中還是當年的“打虎英雄”,參加了一九六〇的國家“五一”群英會。

相傳,打虎是有教面的,他們信仰梅山壇神的張武郎。張五郎到李老君處學法,深得李老君喜愛,而李老君并不知道,他的女兒姬姬,暗中已經和張五郎相愛了。姬姬向父親稟明他對張五郎的愛慕。李老君極力反對這樁婚事,并下令驅逐張五郎。姬姬無奈,邀約張五郎私奔。姬姬為了保證張五郎的安全,將他遮擋在手中的神傘之中。李老君得知此情,勃然大怒,追至路途,放出飛劍,欲除卻張五郎。一劍、二劍,都被姬姬的神傘擋了回去,李老君又放出神傘無法遮擋的第三劍。姬姬見心上人危在旦夕,急中生智,將月經布拋上云頭,玷污了父親放出的飛劍。張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為了使張五郎不再受到傷害,姬姬讓他的身子倒轉,頭、手著地,兩腳朝天,變得面目全非,躲過了李老君的追殺。后來,張五郎將法術在獵人中廣為傳播,這些法術便是民間流傳的梅山之法。張五郎受到獵人的擁戴,他也成了獵人敬奉的山神。因此,梅山教供奉著一尊倒立的梅山神像。那罩在梅山神壇上,纏在梅山虎匠頭上的紅色云頭布,原來是姬姬的月經布。

梅山壇歸屬梅山啟教翻壇倒硐張五郎,而下團村的水師壇屬于梅山教中的上峒梅山。梅山教專指學有梅山法的漁獵專業戶,總稱三峒梅山。相傳上峒梅山,挽弩放車;中峒梅山,趕山打獵;下峒梅山,撈魚放鴨。下團村屬中峒梅山,是其中心地帶。

下團村的漁獵文化,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山歌。這里的山歌有自己的特點,全是情歌,多為男女對歌。他們歌喉的音質、音色都是優秀的,一流的,也許是山的緣故、水的緣故吧!

除了獨特的傳統文化,下團村還有獨特的紅色文化。我在上團教書時就聽老人講過紅二軍團將士駐扎上團村、下團村的故事。聽說紅軍在下團村留下一盞紅軍行軍燈后,我就前往下團村進行了采訪。我找到了紅軍行軍燈收藏主人奉掌姑。奉掌姑是下團村第一代共產黨員、第一任婦女主任。

奉掌姑記得:“一名師長和兩位戰士住在我們家里。兩位戰士在我家天樓上一天到晚不停接發電報。我媽媽見師長和戰士的雙腳腫得像紅桃似的,就土法上馬,在火眼邊烤滿了蘿卜,讓他們熱敷。他們在我家住了兩晚,我媽媽還給戰士洗了衣服,用柴火烘干。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師長提來一盞紅軍行軍燈,用雙手捧著,送給我爸爸。師長說,‘老奉,這是我留下的禮品。我是一位師長,等革命成功,我來看你,以燈為證’。”

“家有紅軍燈,覺得心里通亮。”奉掌姑說。紅軍走后,奉掌姑的爸爸將行軍燈收進了板倉,掛在靠天花板的右上角。后來,這盞紅軍燈被新化縣檔案館妥善收藏,成為珍貴文物,如今收藏在婁底市博物館里。按奉掌姑的要求,館里請人給奉掌姑把紅軍燈畫了下來,后來又贈送了照片。奉掌姑從枕頭下拿出照片對我說:“這是紅軍精神的見證,我要把它傳下去,讓紅軍那充滿理想與信念、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成為我們家世代相傳的家訓。”

紅二軍團幾千人,分別住在上團村、下團村和寨園村。如今,上團村有國保單位“紅二軍團司令部舊址”,百茶源村有省保單位“紅二軍團傷員養護所舊址”,下團村完整保護了從寨園村到村部的十里“紅軍路”。

我們一行欣賞桃花,嗨好了。但是,我們還要吃好、住好。桃花盛開的旺季,游客很多,不少農家樂擺“夜龍宴”。傳統“夜龍宴”,是全村人相聚,將桌子拼在一起,擺成長龍吃宴席一樣的酒菜。在晚上進行,故稱“夜龍宴”。

我們進了一個正擺“夜龍宴”的農家樂,坐下了。長長的“龍桌”,歡聲笑語如潮涌,好吃又好玩。

夜龍宴,下團人接待游客的最高禮節,是這里長期“不與外通”,自娛自樂,吃好親熱好而成長出來的習俗。“夜龍宴”見證聚歡別愁,牽連起親情、愛情、友情,承載著一圈人對生活的期許與憧憬。下團村的“夜龍宴”歷史悠久,滿滿跨越時空的文化韻味。

人生千百味,一宴知千年!

“夜龍宴”的配菜沒有固定的菜品,肉食、蔬菜、野菜,都是土生土長的菜,土得不能再土的菜,可以隨意搭配、自己選取的菜,有如大賓館里的自助餐。通常會配齊九道菜,意在為人也好,處事也好,是很難事事周全的,人生忌太滿,凡事做到九分就好,也只有這樣,才能“天長地久”。宴席文化中,一般是上八道、十道、十二道菜,成雙成對出現的,罕有上九道菜的。上九道菜其實是這個古村落的習俗。

我們吃夜龍宴間,起了山歌。吃完“夜龍宴”,品鑒茗茶。的確,我們在飽享口福的同時,放松了身心,感覺了愉悅和美好。

村中有個廣場,那是當年為了湖南衛視“直播奉嘎山”特別修建的,如今用于進行“篝火”晚會。篝火燃起,熱情的村民拉起早已被水酒潤紅了臉頰的游客,圍著火堆歡騰起舞,肆意享受著樸素簡單的快樂。

我遇見了特別的觀眾鄒玖霖,她是奉家鎮黨委書記。她看見了我,走上來跟我握手打招呼。我們進行了短暫交談。她告訴我:“楊老師,我們鎮月光茶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產業將有大發展,產業上去了,旅游業就會火爆起來!”

“清涼、好玩、好吃是吸引旅客之本。”我說,“我們去欣賞篝火。”

星空長夜,只此篝火人間!

作者簡介:楊親福,湖南省作協會員,毛澤東文學院十七期專修班學員。《奉家山上永遠的豐碑》《失火的山村》等作品發表于省級以上文學刊物。長篇小說《長谷深風》(原名《彼岸花》)獲湖南省作協2024年重點扶持作品。

責編:扶雄芳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