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礦山:百年礦區的驚世蝶變——楊云輝
錫礦山:百年礦區的驚世蝶變
楊云輝
山嵐如輕紗漫卷,將晨霧揉成流動的云絮,絲絲縷縷纏繞在蒼翠欲滴的峰巒間。我駐足于觀景臺的雕花欄桿旁,眼前鋪展的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生態長卷——層層疊疊的新綠似潮水般奔涌,薔薇花攀著鐵藝圍欄舒展柔蔓,迎春花垂落的枝條將晨曦釀成翠綠色的蜜。誰能想象,這片被蜂蝶簇擁、被鳥鳴浸潤的土地,曾是布滿瘡痍的采礦廢墟?從煙塵蔽日的工業戰場到繁花似錦的生態長廊,錫礦山用二十年光陰,在巖層褶皺里鐫刻出一部震撼人心的重生史詩。
百年前的故事,始于一場跨越世紀的“美麗誤會”。1897年深秋的某個清晨,探礦人舉著煤油燈俯身在礦脈前,銀灰色的礦石在昏黃光影里泛著錫器般的光澤,“錫礦山”的名字就此傳開。從此,沉寂億萬年的地層被喚醒,一盞盞礦燈如同墜落人間的星辰,照亮了蜿蜒千米的巷道??箲鸬姆榛鹬?,這里產出的銻礦石化作槍炮彈藥,在華北平原上劃出捍衛國土的弧線;新中國建設的浪潮里,滿載礦石的火車汽笛長鳴,將“世界銻都”的榮耀帶向祖國四方。礦工們結滿老繭的手掌緊握鋼釬,在巖層間鑿刻出民族工業的脊梁,浸透汗水的粗布背帶褲,在歲月里沉淀成永不褪色的勛章。
然而,過度開采的代價如陰霾悄然籠罩。昔日歡唱的溪流被礦渣染成鐵銹色,如同大地無法愈合的傷口;蒼翠的山坡褪去綠裝,裸露出灰白巖體,恰似嶙峋的骨骼在風中嗚咽。呼嘯的山風裹挾著粉塵,將藍天撕成破碎的畫布,連穿透云層的陽光都蒙上一層病態的灰白。當生態警報拉響,錫礦山人毅然放下沉重的鎬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啟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態救贖。
轉型的征程,是一曲與自然和解的深情長調。工程隊如修復古籍的匠人,戴著防塵面罩清理尾礦庫的廢渣,每一塊碎石都被編號歸位;他們用鋼筋鐵骨加固松動的山體,如同為大地穿上堅固的鎧甲。背著樹苗的工人腰系安全繩,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攀爬,將一袋袋客土填入礦坑,就像為土地敷上治愈的膏藥。春雨浸潤的時節,漫山遍野的樹苗破土而出,幼嫩的枝葉在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生命的倔強。年復一年,死寂的尾礦庫蓄滿了清澈的雨水,搖身變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成群的水鳥掠過水面,驚起圈圈漣漪;裸露的巖壁上,爬山虎等藤類植物織就翡翠色的絨毯,野杜鵑在石縫間綻放,將荒蕪點綴成絢爛的調色盤。
產業升級的浪潮中,錫礦山完成了從粗獷到精致的蛻變。傳統礦企的巷道里,智能采礦設備閃爍著幽藍的指示燈,智能選礦機精準抓取礦石的動作如同優雅的芭蕾;科研基地的實驗室徹夜通明,顯微鏡下的銻元素結晶,在燈光下折射出星辰般的光芒。最驚艷的當數“工業+文旅”的神來之筆——廢棄礦洞被改造成時光隧道,斑駁巖壁上,全息投影重現著百年前礦工舉著馬燈艱難前行的身影;生銹的選礦廠化身文創集市,老式礦車改造成流動花車,風鎬、鉆頭被藝術家用焊槍重塑成巨型機械雕塑,齒輪與藤蔓共生,鐵銹與繁花交織。
如今的錫礦山,每一幀畫面都是精心雕琢的藝術。踏入“玫瑰愛琴海”景區,70畝玫瑰如燃燒的云霞鋪展在地平線,紅的似跳躍的火焰、粉的如少女的腮紅、白的勝冬日的初雪,馥郁的芬芳引得蜜蜂載歌載舞。懸浮于花海之上的觀景露臺,以廢舊礦梯為骨架,鋼化玻璃為肌膚,游客憑欄遠眺,可見“萬馬奔騰”石林在花海中昂首嘶鳴——上千根石柱狀如駿馬,紋理恰似被歲月雕刻的鬃毛,在微風中似要踏云而去。彩虹步道蜿蜒其間,路面嵌著不同年代的礦石標本,孩童們蹲在“銻礦石星圖”旁,用放大鏡探尋億萬年前的地質密碼。
紅色記憶在這里煥發新生。錫礦山展覽館內,聲光電交織的展廳中,老礦工的蠟像栩栩如生,他們粗糙的手掌還緊握著當年的礦燈;展柜里的銻礦奇石形態萬千,有的如水晶宮般剔透,內部包裹著遠古的氣泡,有的似火焰山般熾熱,赤紅紋路如大地的血脈,無聲訴說著大地的鬼斧神工。羊牯嶺碉樓的磚石間,仿佛還回蕩著革命志士的鏗鏘誓言;紅軍亭內,老黨員布滿皺紋的手輕撫斑駁立柱,向孩子們講述紅二六軍團在此擴紅籌糧的熱血往事,陽光透過木質格柵,在地面投下金色的菱形光斑。段家大院的雕花窗欞后,陳列著泛黃的采礦契約,墨跡里藏著礦業先驅的傳奇人生,留聲機里傳來的老唱片旋律,與院外的蟲鳴鳥叫交織成時空交響。
暮色四合時,歸鳥掠過新植的松樹林,將夕陽剪成金色的碎片。曾經轟鳴的礦區,如今飄來文創集市的民謠彈唱,礦工食堂變身網紅打卡地,鐵飯盒里盛著改良后的礦嫂私房菜,臘肉的醇香混著野山菌的清甜。霓虹初上,“憶苦窿”遺址前,游客戴著設備“穿越”回舊社會,在虛擬巷道中感受礦工們揮汗如雨的艱辛。山風拂過修復后的梯田,稻浪與不遠處的工業遺址交相輝映,訴說著這座礦山浴火重生的奇跡。
錫礦山的華麗轉身,是一封寫給大地的情書。它用傷痕累累的過往,換來與自然和解的未來;用厚重的工業遺產,編織出文旅融合的錦繡。當月光為這片涅槃重生的土地披上銀紗,我終于讀懂:真正的繁榮,不是對資源的無盡索取,而是在守護與創新中,讓每一寸土地都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作者簡介:楊云輝,男,婁底市政協原主席。
責編:周曉明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