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云上小村——曾文輝
云上小村
曾文輝
土坪不土。
土坪村屬新化的天門鄉,是一個苗、瑤、漢相融合的古老村落,這里有云海、峽谷、梯田、瀑布、茶園、古樹于一體的自然風光,也有國學易學、原生歌舞、苗瑤民俗、古老建筑、現代美學、淳樸民風、擁軍愛民交織在一起的人文景觀。
土坪之名可追溯至明朝,至今已有536年的歷史。土坪村多數人都姓廖,土坪村廖氏始祖廖文剛是明朝的四品道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年)辭官歸隱到土坪,廖氏七修族譜中的手繪《土坪山水全圖》記載:“此圖系我十六世祖文剛公所創垂也”。
精通傳統國學文化的廖文剛,將土坪東南西北的高山分別命名為古臺山、尖腦山、斗笠山、勒龍山。東方甲乙木,“古”原為“鼓”,鼓中有木,古臺山也;西方庚申金,斗笠為金色,斗笠山也,北方辰癸水,“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勒龍山也。在高山俯瞰巖灣河神似太極圖,遂更名為太極河。
土坪既是玄色的,還是紅色的。
據新化縣黨史資料記載:“乙亥年公元1935年冬季,賀龍、任弼時等同志率領的紅二、六軍團為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自湘西地區進入新化縣境內”。其中一支紅軍部隊進駐土坪地區進行休整,開展抗日宣傳和籌糧工作。在紅軍的秋毫無犯、紀律嚴明的實際行動下,村民們迅速消除了疑慮,積極支持紅軍的抗日事業。紅軍與村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軍民情誼,共同為抗日事業貢獻力量。“紅軍樹”“紅軍房”“紅軍倉”“紅軍烈士墓”的故事由此而來。
第一次到土坪的時候也是夏天,當時是去與人談一個合作項目,當汽車帶著我們七彎八繞,走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只是覺得眼前一亮,沒想到這山溝溝里竟然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
清澈見底的太極河從山谷里緩緩流淌下來,農家的房子隔著馬路依河而建,房子大多是木質結構仿古的,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有點像縮小版的鳳凰古城。因為很多房子都做民宿了,所以到處都掛著紅燈籠和廣告牌,太極河流經土坪村村民居住點大概有兩公里長,中間有四條形態各異的小橋橫跨在太極河上,把河兩邊的房子連成一體,河兩旁栽滿柳樹,正值微風拂柳的季節,時不時有風把柳枝拂向河中、拂向馬路、拂在行人的頭上,柳樹下是各式花卉,有五彩的月季;淺紫色的或白色的木槿;匍匐在地上的太陽花正仰頭沐浴陽光;雞冠花成熟了,學會了低頭思考;還有一種不知名的粉紅的花卉像煙花一樣綻放,甚是漂亮。我們入住的民宿在河右岸的民居的最盡頭,那里有一道比較高的堤壩,堤壩上面是大概半米深的蓄水池,有小孩在里面游泳。堤壩下面建有魚鱗壩,控制著下游的水的流量,有游客在那里戲水、拍照。
一路走來,我發現有很多不像本地人的老年人在河邊游逛,一問,原來他們都是城里人,來這里避暑的。土坪村不僅有迷人的景色,還有850米的海拔,90%的森林覆蓋率,豐富的負氧離子含量,夏天的氣溫平均在23°,確實是個避暑的好地方。
晚上,睡在三樓的客房,涼風習習,聽著窗外小河里潺潺的流水,心想,如果要是能在這么個地方住一個夏天該有多好?
因為忙于事務,第二天早晨我就匆匆走了,沒來得及細細品味這里的美景,心中不免留有遺憾。
這次有朋友提議來土坪游玩避暑,我當然是樂意奉陪。照例是七拐八彎的車道,路上,當我告訴他們土坪的景色有多么美時,他們很難相信,因為這地方實在是有些偏僻。
經過一個多小時車程后,汽車駛到了一個隧洞口,過了隧洞,就是土坪村地界了,然而現在吸引我的不是隧洞,而是隧洞口路邊的一塊牌子上的幾個字“化肥、農藥禁止進入”,在人們都在擔心農藥、化肥對身體的危害時,在這里出現這樣的一個牌子,讓人們對土坪村的興趣又增添了幾分。
上次來得匆忙,忽略了很多細節,這次可是專門來賞景的,得細細品味了。進入村莊,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單體八卦形的三層建筑,聽說這里有一位得到易學泰斗、國際易學開山祖師廖墨香真傳的六卦占卜先生,怪不得這座建筑的牌頭上寫的是“墨香國學文化園”,文化園以太極之韻為核心,巧妙融合乾、坤、巽、震、坎、離、艮、兌八卦之形,鑄就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天下第一八卦樓”,有這樣的一座建筑和一位這樣的世外高人加持,土坪就更顯出了它的超凡脫俗。我們都不懂易學,也就不附庸風雅了,只是在外圍參觀了一下,沒去里面一探究竟。
既然要住宿,找間好的民宿是第一要務,望著滿眼的紅燈籠,真的不知找哪家好,只好把車停在村口,找個地方把午飯吃了,再邊走邊找。路過河邊的土坪村村委會也是廖氏家族祠堂的時候,看見里面有人正在布置舞臺,以為是祠堂要舉行什么祭祀活動,一打聽,原來這里每周六都有苗瑤民族的演出,今天剛好是星期六,看來來得好不如來得巧,讓我們趕上了。
忙碌的人群中我看到了一個有點熟的身影,本地網紅“瑤家阿朵”,她是苗瑤民族演唱會的主角,我上次來辦事的時候跟她見面吃過一頓飯。碰到熟人就好辦,我請她給我們介紹一間合適的民宿,她很爽快地答應了。她介紹的民宿就在與村委會隔河相望的對面,店老板見我們是阿朵介紹來的,不僅給了我們很舒適的房間,而且給了很優惠的價格。
把行李搬上樓,安頓好,休息一會兒就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們的住宿是包飯的,老板是個實誠人,伙食還不錯,都是本地土特產粉蒸肉、寒水魚、豬血粑、土雞等,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土菜真的比我們在外面超市里買的好吃了許多。
吃完晚飯,對面的演出就敲鑼打鼓開始了,我們趕緊又穿過那座叫龍門橋的風雨橋去村委會看演出,演出節目是融合了苗瑤民族特點的《夜畫瑤峒》《瑤旺天外邊》《尋寶》等多部原生態歌舞劇和山歌劇,聽說《夜畫瑤峒》是少數民族文化經典之作,而《瑤旺天外邊》山歌劇于2019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表演很出彩,演員據說都是當地的村民,怪不得很多民宿的大堂里都掛有劇照,原來他們既是土坪村的村民,又是民宿老板,還是舞劇演員和歌唱演員,身份還挺復雜的。
本該是炎熱的夏天,我們卻在微微的河風吹拂下,在23°的氣溫里享受著視覺和聽覺的盛宴,這日子過得是多么愜意呀!看完演出從大門出來,發現我們置身在了一片璀璨的燈海中,燈海里既有風雨橋的樣子,又有各式民宿的勾勒圖形,有河流的輪廓,還有花樹的影子,沒想土坪的夜晚竟是這般多彩,這般爛漫。如果說白天的土坪是屬于古代的話,夜晚的土坪絕對是現代的,這般巨大的差異,讓我們這些自稱城里來的游客也覺得自己見識還是太少。
往回走,又讓我們駐足在了龍門橋上。今年的夏天特別熱,城里的氣溫平均在40°左右,所以,只能整天整晚開著空調。成天在空調房里呆著的我們,突然晚上可以坐在風雨橋上呼吸著飽含負離子的空氣,聽聽小河流水的聲音,看著滿眼璀璨的燈光,別提有多爽了。夜深了,大家還舍不得回屋,嚷著要在橋上的長凳上睡一晚,直到蚊子嗡嗡叫著來驅趕我們這些侵略者了,才悻悻離去。
這一覺,睡到了自然醒。
剛下樓,發現老板在等著我們吃早餐呢。早餐是面條加雞蛋,記得城里的餐館,面條里面是要有幾根青菜的,這里的老板沒那么講究,因為青菜在這里再尋常不過了,所以沒當回事,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那些俗套的食客卻覺得缺少點什么,嚷著要老板燙幾根青菜放里面。老板看廚房里沒有現成的青菜,打開廚房的后門說:“你們自己去摘吧,想吃多少就摘多少,想吃什么就摘什么。”還有這等好事?我們幾個女的來勁了,一窩蜂跑出去,一看,廚房的后邊就是菜園子,里面有正當季的空心菜、番薯葉、漢菜、小白菜等等,也顧不得品種,我們就隨便摘起來,什么嫩就摘什么,每人都摘了一大捧,也不要老板吩咐,自己找了個盆就洗起來,等老板把青菜燙出來,竟有滿滿的一大碗,這個量在城里的飯店老板可用一個早上了。吃著自己親手摘的、親手洗的,沒有施過農藥、化肥的青菜,別提那個香了。
雅天門是土坪村的另一個景點,它離土坪村村委會7.2公里。雅天門這個地方我已經惦記很久了,不僅是因為它的名字雅,還因為春天時上面那五顏六色的杜鵑花在別人的抖音里、短視頻里讓我羨慕極了,現在雖然不是杜鵑花開的季節,但這個時節也有野花、有溪水、有清風,甚至還有野果,也夠我們看的。
吃完早餐,我們就往雅天門出發,因為雅天門的海拔有1400米,所以,從太極河到雅天門,我們幾乎都是在爬坡。
其實,雅天門不僅僅是一個景區,還是一個高山生態茶產區,這里夏季平均氣溫22°。在海拔1200米以上聚集著很多高山寒水湖泊,且水土富含硒。當地人充分利用高山富硒土壤及南風灌頂的獨特氣候,地處神奇北緯27°“茶葉帶”的天然地理優勢,種植高山有機茶3000畝,用十年的時間成功打造中國寒茶品牌,并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證,產品走出國門,遠銷歐美國家,并結合天門的旅游資源,打造出“問道天門 易品寒茶”的文化品牌。在寒茶產業帶動下,村民還成立合作社,種植高山有機蔬菜,這時候,我們再憶起隧洞口“農藥、化肥禁止入內”那幾個字,他們確實做到了。
沿著陡峭的山路往前走,一路上,滿眼看到的都是隱身在矮樹林中的茶園和菜地,直到一個闊大高聳的門樓出現在眼前,看到上面漂亮俊俏的五個大字“雅天門景區”,我們才知道,這里就是雅天門了。
進入大門,汽車駛入了一條比較狹窄的毛路,在這樣一條陡峭且狹窄的毛路上走了十幾分鐘才來到游客接待中心。因為是旅游淡季,這里的游客不多,與別的游客中心喧囂嘈雜不同的是這里顯得格外幽靜,除了大門旁兩只巨大的水缸里溢出的水聲,樹上的鳥鳴,田間間或傳來的幾聲蛙鳴,還有房檐下那一巢蜜蜂忙碌的“嗡嗡”聲,剩下的就只有風聲了。我們這個旅游團人數不少,但一到此處,任何嘈雜仿佛融化在了幽靜里,沒了聲響。
根據工作人員的提議,我們沿著一條小溪邊的木棧道往前走,聽以前在這里寫生的畫家們說過,雅天門的山水不用構思,隨便取哪個景就是一幅天然的畫。果然,沿途處處有讓我們驚叫的美景,有開著紅色、紫色花朵的睡蓮池;有懸掛在頭頂上的還沒成熟的野生獼猴桃;有不斷長出新葉的高山寒茶;還有利用路邊天然的巖石巧妙雕琢的石龜;有人工建造的索橋、玻璃棧道;也有鬼斧神工的天然石峰,神秘莫測的深溝峽谷;有變幻無常的霧;也有清澈見底在耳邊如泣如訴的淙淙流水。雅天門的美就像它的名字,神秘得猶如一個虛無縹緲的天宮夢境,變幻無窮;素雅得猶如一幅潑墨自成的水墨畫,巧奪天工,讓人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尋找它的更美。觀了蓮池、過了索橋,望著那高聳入云的盤旋樓梯,我們這群年已過半百的游客中不少人有點“兩股顫顫”,只好望而卻步。
半途而回,雖然有些遺憾,但能賞到這么多的美景也不枉此行,人生很多事情無法圓滿,有些時候欠缺也是一種境界,剩下一些美景待下次欣賞,不也是一種美好的期盼嗎?
作者簡介:曾文輝,湖南省作協會員。出版長篇歷史傳記小說《陳天華辛亥風云之梅山英烈》。
責編:扶雄芳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