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 移民情——鄢吉
移民情
鄢繼榮
新化縣作為湖南省最大的水庫移民縣,也是全國三大移民縣之一,曾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移民史詩。1958年7月,湖南省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柘溪電站樞紐工程破土動工。因工程建設需要,從1960年冬開始,柘溪水庫新化庫區(qū)的移民搬遷和安置工作啟動,到1981年完成,歷時21年,共移民121630人。新化庫區(qū)移民分外遷和內遷兩種情況:其中離縣外遷42917人,分三批完成;縣境內遷3881人;留庫后靠66549人;倒流移民安置8283人。從此,新化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毅然離開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背井離鄉(xiāng),戰(zhàn)天斗地,以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踔厲奮發(fā),建設新家園,書寫了時代的豐碑。
幾度風雨遷移路
新化庫區(qū)第一批外遷移民始于1962年元月。按照省委和邵陽地委的安排,共向邵陽地區(qū)的城步、綏寧、新寧、洞口、隆回等5縣遷移15000人。縣委將任務分配到各水淹區(qū),確定瑯塘區(qū)移往綏寧縣,游家區(qū)移往新寧縣,白溪區(qū)移往城步苗族自治縣,南源區(qū)及城關、北渡、瑯塘、游家部分移民遷往洞口、隆回兩縣。邵陽地委1962年元月4日決定,新化從元月11日至28日完成第一批外遷移民運送6000人。縣移民委員會就移民運送時間、人數(shù)、交通工具等做了具體安排,各區(qū)分別于元月8日至20日開始將移民物資裝船,9日至21日隨同移民到縣城集中,再分批裝車,從元月11日至23日乘汽車運送至各安置縣。后又組織多批運送。
這批移民,從庫區(qū)遠遷山區(qū),背井離鄉(xiāng),移風易俗,思想工作任務艱巨。新化縣委確定由縣長彭本武負責,副縣長黃成林專管,帶領干部深入水淹區(qū),配合區(qū)、公社做好移民的思想工作,特別是做好基層干部和黨團骨干的工作,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楊木洲公社蘇溪大隊團支書梁來易有想法,其他干部也思想不通,后來做好了支書梁來易的工作,支書帶頭外遷,大隊干部跟著外遷,一下帶動180多個村民外遷。領導帶了頭,移民放了心,順利完成196戶、587人的外遷任務,鞏固率達到98.4%。同時,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政策,切實幫助移民解決和處理好各項具體問題。
第二批外遷是柘溪電站將蓄水高程提高到168.5米時。1969年10月,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柘溪水庫所屬新化水淹區(qū)移民15000人,遷至湘陰縣楊林寨農(nóng)場,建立一個新公社,交湘陰縣管轄”,并要求在1970年春耕前完成。邵陽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新化移民領導小組”,由邵陽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常委、生產(chǎn)指揮組組長沈岳任組長,原地委副書記王潤民和新化縣革委常委王修松任副組長。有移民任務的區(qū)、社、隊也相應建立了移民領導小組,確定一、二名領導和四、五名干部專抓移民工作。經(jīng)過多次調查研究,確定外遷移民的范圍。各單位外遷的人數(shù)和對象,采取全面動員,普遍報名,反復協(xié)商,民主評議,出榜公布,大隊審查,公社批準的辦法,由縣控制總額15000人左右,并對外遷移民中的有關政策和具體問題處理下達了意見。
為了搞好移民運送、財產(chǎn)接管等準備工作,又于1969年12月初,以遷出地的基層干部為主,組成376人的移民先遣隊,由縣革命委員會常委王修松帶隊,趕赴楊林寨。在湘陰縣委和楊林寨農(nóng)場黨委的配合下,完成了劃片定點,確定了連、排、班領導人員,為迅速安置外遷移民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次移民外遷,從新化至楊林寨,運輸線近800里,每人平均運送物資1.63噸。采取水陸兩運、多點運輸?shù)霓k法。水運柘溪線實行人貨混裝,陸運金竹山火車站實行人貨分運。各移民區(qū)、公社一般以大隊為單位,組織全體勞動力,分成若干個搬運組,分組包戶或分組包船幫助外遷移民裝運物資。至1970年4月底,全面完成遷移工作。
第三批外遷是1972年柘溪電站再次提高水位,由原168.5米提高到169.5米高程時,省委決定從柘溪水庫淹沒區(qū)外遷3萬人(新化、安化縣各15000人)到國營西湖農(nóng)場。西湖農(nóng)場位于常德地區(qū)漢壽縣境內的洞庭湖西北岸。邵陽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和新化縣革命委員會遵照省革命委員會指示,于1972年9月迅速組織移民工作領導班子,在群眾中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發(fā)動,摸清水淹區(qū)的基本情況,層層落實移民任務,著手處理有關具體問題。移民任務大的區(qū)、社均成立了移民領導小組,由一名副書記負責,共抽調干部100余人參加移民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在群眾中廣泛深入地進行形勢、階級和路線教育,黨的利益和黨的政策教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教育,宣傳發(fā)動深入人心,“到西湖去,建設新西湖”一時成為全縣輿論的熱點。
大移民于1972年12月15日開始。遵照省移民委員會的安排,春節(jié)前運送移民5000人,將家具和物資1萬噸,每天運送350~400人,家具和物資600~800噸;春節(jié)后運送移民1萬人,家具和物資2萬噸。為便于移民和家具物資的裝載運送,在庫區(qū)交通較便利的游家灣、白沙、瑯塘設起運點60處。至1973年3月上旬,圓滿完成全部遷移任務。
離開故土倍艱難
故土難離,鄉(xiāng)音難斷。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戀土情結,土地、舊宅不僅僅是一生心血,更是祖祖輩輩沉淀的情感、記憶的載體。新化人向來“厚德重義”,講鄉(xiāng)情,重仁義。他們對故土雖然有不可割舍的拳拳眷念,但又義無反顧地服從了國家大義,走上背井離鄉(xiāng)的外遷之路。當年,水趕人走,住在170米海拔以下的群眾,無論祖輩積下的家產(chǎn)有多富有,也要被拆遷,無論耕作的農(nóng)田有多肥沃,也要被淹沒,無論對腳下的土地有多依戀,也要告別。水至柔,而無人能敵。水庫蓄水位一而再再而三地抬升,不少家庭的房子也跟著一而再、再而三地拆遷,新屋變舊屋,舊屋變爛屋,人、財、物都在一次次的搬遷中被消耗,離家之痛深深地刻在了移民的心底。
這4萬多離縣外遷的新化移民,響應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號召,顧全大局,舍家為國,帶著故土難離的憂傷,踏著遠征的壯歌,浩浩蕩蕩地圓滿完成了這一次偉大的移民壯舉,甚至有的把生命都奉獻給了這場移民大潮。
柘溪電站的建成,對促進省內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庫區(qū)群眾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一段時間內,因外遷移民在安置中遺留的問題暗藏著極不安定的因素;加上移民生產(chǎn)生活中存在的其他問題交織一起,懸而未決, 年深月久,一度引發(fā)移民強烈不滿,矛盾日趨激化。
中央水利水電部、湖南省委、邵陽地委、新化縣委高度重視,對柘溪水庫移民重大問題及時研究、部署、檢查。中共新化縣委于1958年成立移民工作委員會,配備了專門班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庫區(qū)各級黨組織把移民工作擺在首位,作為一項突出的中心任務來抓,做到了書記掛帥,全黨動員,全力以赴,體現(xiàn)了我黨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吃菜吃到牛腸止,工作干到移民止。”這是當時移民干部的真實反映。針對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縣委決定在全縣廣泛深入開展以“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國家,確保國家重點建設”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運用廣播、幻燈、文藝節(jié)目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革命領袖和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使廣大移民群眾撥亮了思想之燈,黨員、干部、團員帶頭外遷,從而出現(xiàn)了許多親帶親,鄰帶鄰,一個帶一家人,主動要求離縣外遷、縣境內遷的先進典型。
對外遷移民的有關政策和具體問題,地委、縣委進行了認真研究,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1974年,湖南省委主要領導在全省移民安置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柘溪電站的修建,新化、安化兩縣貢獻很大。蓄水位一再提高,是為了節(jié)省煤,多發(fā)一點電,請你們諒解。移民安置工作沒有做好,給庫區(qū)群眾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縣里主動承擔了,“批林批孔”中,矛盾未上交,群眾沒有鬧,給下面增加了困難,省委是知道的。”
情定他鄉(xiāng)篤情誼
斗轉星移,時光流逝,現(xiàn)在已過去了數(shù)十年,那么,這些新化移民及他們的后代們,身在他鄉(xiāng),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對故土新化的感情又是如何?2023年七八月間,我隨新化縣政協(xié)調研組一行,對遷居城步、綏寧、西湖、楊林寨等地新化移民進行了一次調研,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幾十年過去了,新化移民們以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積極投身到當?shù)氐慕ㄔO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仍心念故土,難舍親情!
在城步、綏寧等邵陽西五縣,由于當?shù)夭捎谩安寤ㄊ健卑仓茫禄泼駝偟綍r,大伙身處異地他鄉(xiāng),又都是“白手起家”,一般一村只安置了兩三戶移民,語言差異大,生活習俗不同,開始,全家住在大隊部,那時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大人們既要出集體工,又要抽時間到山上砍伐木頭,沒有任何親友幫忙,就是二三個人把幾十個立方米的木頭從山里扛了回來,然后建起了新房子。而當時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交流,新化話的方言本來很重,而邵陽各縣的方言也大不同,鄉(xiāng)下人的話有時連縣城人都可能聽不懂,雙方交流經(jīng)常靠用手比劃來輔助,鬧了不少笑話。而新化人脫口而出、習以為常的粗俗口頭禪,也引起過不少的糾紛,甚至爭斗。在飲食方式上,雙方也有很多差異,如鴨子的吃法,新化的吃法是剁碎拌米粉煮熟,稱為“擂打鴨”,而城步等地則用辣椒爆炒熟后用鴨血調制,稱為“血醬鴨”。雙方都難以習慣。但新化人用梅山蠻的堅韌與毅力,奮斗與汗水,希望與光芒,強忍汗水和淚水,硬是挺下來,他們利用自己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帶領廣大群眾開山造土,鑿石開路,遇水架橋,修水渠、筑河壩、建學校,開辦園藝場,并充分利用山坡隙地,廣種紅薯、玉米等雜糧,養(yǎng)豬養(yǎng)雞喂鵝,許多移民的房前屋后,滿是果樹或蔬菜,成為推動邵陽西部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化移民奮發(fā)向上,在城步、綏寧等地的各行各業(yè)中都留下顯要的身影。很多移民村的村支書、村長長期都由新化移民擔任。90年代,城步苗族自治縣的四大骨干國有企業(yè)有3家由新化移民擔任廠長。移民后代更是涌現(xiàn)出了許多突出精英人物,如陳永安、張先斌、劉蘭泉等都成當?shù)氐念I頭人或致富帶頭人。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移民盡管離開新化故園幾十年了,但他們一直都心念故土,不管相隔幾百公里,路途如何遙遠,都阻不斷親人間的血脈聯(lián)系,如張先斌,每年都要安排家庭人員輪流到老家白溪進行清明掃墓祭祖,雙方紅白喜事,也相互來往。劉蘭泉在新化的堂兄弟表姐妹多,相互之間聯(lián)系緊密,他最為牽掛新化故土,經(jīng)常回瑯塘老家掛青掃墓。特別是2018年清明節(jié)期間,他回故土新化后一住就是好些日子,為他父母砌墳立碑,留下了永久的紀念。新化移民人在他鄉(xiāng),根在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親人,剪不斷的情感,說不完的牽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成了他們交往的引子,不管千山萬水,不分白天晝夜,他們乘車走路爬山,就為了互相見面的一剎那,悲喜交集,互訴衷腸,交流經(jīng)驗,交流生活的點點滴滴,交流工作的苦辣酸甜。
在湘陰縣楊林寨鎮(zhèn),當?shù)谝慌泼竦竭_時,移民從新化的四面八方聚集在楊林寨同一條大堤邊,爬上堤,抬頭望去,移民們心寒了,“天呀!這哪里是傳說中的什么‘魚米之鄉(xiāng)’”,垸內是一片汪洋,堤外更是森森洞庭湖水。安置領導小組與帶隊干部好像看穿了移民的忐忑心情,立即按冊發(fā)給每人十幾塊錢的生活安置費,小部分人幸運地按分配搬進了原農(nóng)場遺留下來的工棚茅屋,大部分人都在堤邊用自帶的曬墊竹篙支起了棚子,有的一家?guī)状宋伨釉谝黄穑瑫呵覘恚托牡氐却靶挛荨甭涑伞oL雨飄零的日子,一等就是半個月,晴天,小伙子們偶爾到溝港里去撈些小魚小蝦改善生活,有的跟附近鄰居交上了朋友,好客的地方朋友從家里拿來鹽菜,摘來園里的蔬菜等送給移民。每天天剛亮移民便踏著泥濘的小路去協(xié)助工匠們建造自家的新屋,新屋里剛填起泥巴就像海綿一樣軟綿綿的,踏上去鞋子都扯不出來。有的人家實在耐不住了,干脆沒等蘆材壁糊上稀泥巴就搬進了屋。移民的住房設計“街道化”,分前后兩排,每棟三正兩廂房住12個人(人均不足10平方米),用木料支架,木皮蓋頂,蘆材做壁,稀泥巴粉飾,“村子像街坊,屋里千根屋柱落地,房里有數(shù)不清的天井坑”。移民駐地是以帶隊干部“抓鬮”的方式,按部隊編制確定的,除個別特殊情況有所調整外,原則上按移遷地的一個公社劃為一個連,一個大隊為一個排,盡可能地保留原移民前的鄉(xiāng)鄰關系,照顧了新化人那種故土難離的情懷。
由于湘陰縣楊林寨和常德市西湖管理區(qū)對新化移民采用的是集中安置方式,這樣就較好地保留了新化人原有的方言和風俗習慣。當?shù)匾泼裰钡浇裉於计毡橹v新化話,喜歡吃雪花丸子、三合湯、鴨子粑、豬血粑、壇子米粉肉等新化特色菜,保留學武、送灶神等原有風俗習慣。
有人說,新化方言和浸染梅山文化的新化風俗習慣幾乎是新化人身份的象征。當然,根深蒂固的方言和風俗習慣給移民們帶來一些挑戰(zhàn),融入當?shù)厣鐣^程中,方言的語言障礙就成為一個問題,但移民們認為,新化方言和風俗習慣是連系故土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意義。
移民們來到西湖區(qū)后,當時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尤其是外洪內澇的侵襲,血吸蟲病的危害,以及飲水、上學、就醫(yī)、行路等困難,嚴重影響移民的安全與穩(wěn)定,制約農(nóng)場的經(jīng)濟發(fā)展。洞庭湖區(qū)潮濕多雨的氣候,讓曾經(jīng)長期生活在山區(qū)的新化移民水土不服,故鄉(xiāng)住的是青瓦木房子,到洞庭湖后,住的是蘆葦房;在老家燒的是木炭和木柴,在洞庭湖燒的是稻草蘆葦;在老家冬天可以狩獵,種的是玉米,到了這里要種水稻要捕魚。移民初來乍到,每天都是修大堤,圍湖造田,大人們每年必須為國家出二至三個月的義務工,情況緊急時,小學生也得停課上工,一天得半個工分。無休止地勞動,看不到的希望,當初的移民們情緒很大。
經(jīng)過50多年的發(fā)展,西湖人民在國家的扶持下,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基本實現(xiàn)了當時省委領導提出“努力把西湖農(nóng)場建設成為安全的、富饒的、有吸引力的農(nóng)場”的奮斗目標,有效地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和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在西湖一帶的居民全部享受國家農(nóng)保:女的滿55歲,男的滿60歲,就可以享受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農(nóng)保津貼。居民們個個過著豐衣足食、美滿幸福的生活。而西湖移民留給我們調研人員印象最深的,當屬德人牧業(yè)小鎮(zhèn)那一條長長的移民文化墻,新化移民后代、德人牧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魏仲珊,用他那特別的情感,精巧的構思,真實記錄著當初移民們背井離鄉(xiāng),艱苦創(chuàng)業(yè),同時與故土血肉分離的歷史。這里,記載的是一段往事,激起的是一份鄉(xiāng)愁。
時光荏苒,新化移民已經(jīng)扎根當?shù)亓噍d,他們對促進所居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時光流逝,現(xiàn)在新化原遷移民一個個離世,剩下的老移民及他們的后代也逐漸從故土難離的相思中解脫出來,漸漸地淡化了新化移民這個標簽,更好地融入遷居地這個大家庭。
資江滔滔,說不盡移民的心里話;青山隱隱,訴不完移民的鄉(xiāng)土情!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新化移民,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沒有血灑疆場的硝煙,但他們響應國家號召,舉家搬遷,移民他鄉(xiāng),離別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送別,相聚,那一行行熱淚,是一卷卷流傳千古的詩詞,是一首首思念故土的壯歌,永遠值得銘記!
作者簡介:鄢繼榮,筆名鄢吉,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有作品發(fā)表于《江南》《風潮》等報刊雜志。曾創(chuàng)作出版長篇勵志小說《苦苦奮斗》。主編出版《當代梅山精英》《大梅山研究·萸江津風》等
責編:楊雅婷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