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我曾發誓要逃離——羅堯清
我曾發誓要逃離
羅堯清
1987年9月,我挑著沉甸甸的擔子,去金鳳鄉中心小學念五年級。鳳凰界埡口歇腳時,望著莽莽群山,心底發狠:爬——也要爬出這鳳凰界!誰承想,如今夜夜入夢的,竟是當年拼死逃離的羊腸道,和厭棄至極的木板屋。
一
鳳凰界是群山拱起的最高峰。峰頂環顧,層巒逶迤。極遠處,天與山才微微分離,淡成水墨。一條羊腸道,自山腳向山頂瘦伶靈地蜿蜒,爬上海拔一千三百余米的埡口,如同受驚的大蟒,猛地一扭身,隱入另一側山坳。這蛇身般的土路,暴雨后泛起赭紅的泥濘,旱季里揚起嗆喉的黃塵。它扭動的盡頭伸向何方?是傳說中霓虹閃爍的都市,還是另一重更深遠的山巒?
十歲那年冬日,我扛著鋤頭,背簍里丟進三個紅薯,一把茅鐮,想去鳳凰界最高點聽火車鳴笛,望縣城模樣。一路爬坡,雙腳灌鉛,力氣一絲絲被抽干。咬緊牙關爬上目的地,四望空茫,唯余山風奔竄,老鴰驚叫。饑困交加中,我內心質問:老祖宗為何把我們拋到這山垴上?
翻閱族譜,上溯七代祖光榮公,因原籍“境地狹小、陸姓刁蠻”,攜家眷投奔鳳凰界,“視其山水秀麗,竹翠林豐……為可居可業之地”。先民們斫竹為梁,刈茅作瓦,一代代刀耕火種。風霜雨雪在掌心磨出銅錢厚的老繭,繭縫嵌進洗不凈的山塵;貧瘠的土地掙扎出糊口的溝壟,壟脊蝕著祖輩咸汗的深痕。
然而,山高坡陡、土瘦水缺的無形鐐銬,早已鍥進骨肉。家家戶戶年年墜入斷糧深淵,餓魔的巨掌沉沉罩下,靠挖葛根、蕨根、土茯苓硬塞秕谷般的胃囊。小學三年級,父親說要攢錢為我起屋,我握拳拒絕:“我不在山垴上起屋!我要讀書,考大學!”那時,我最遠只到過同樣卡在群山皺褶里的金鳳庵——鄉政府蜷踞之地。幾拃長的巖縫街,幾十座灰麻麻的磚木瓦屋瑟縮匍匐,檐角鐵馬銹成了啞巴,便是童年心中頂天的繁華。
安徽鳳陽小崗村“分田到戶”的春風,煨燙了好幾年,才姍姍吹進鳳凰村的山旮旯。母親一人的工分,要養活五張嘴,要盤算哥哥姐弟的書包筆墨,更要填飽父親那口熬得發黑的藥罐子……直熬到1987年,聯產承包的暖意才稀客般到來。那年冬,祖宗留下的杉樹林、楠竹山,仿照耕地分戶。其時,哥嫂在外討生活,父親病魔纏身,貧困如鐵蓋窒息。待人家挑完上等山林,我們家才分得些難成材的歪脖子樹和荊棘叢生的雜木荒坡。分得的旱地是亂石中的疥癬,在寒風中裸著澀黃的瘦骨。
年幼的我,在山林承包會上鼓著脖頸據理力爭,終因人微言輕。父親郁郁良久,最終將興旺門庭的全部希望,連同咬牙借貸的學費,重重砸在我肩頭。所幸,父親骨子里的韌勁未折。他常說:“地不長無根草,天不生無祿人,腳手勤快少害病,地里總能刨出東西來。”說罷,鞋底狠狠碾碎土坷垃。他佝僂如弓,精心侍弄分來的樹木,每年間伐夠尺寸的料賣給樹販子。家中的光景,一寸寸亮堂起來:鍋中米香飄溢,碗底油星輕晃,身上新衣生暖,梁間燕語仿佛浸著三分甜潤。
鳳凰的翅膀,終乘國策東風舒展。廢止千年“皇糧國稅”,搬走壓心巨石;退耕還林與生態補償,讓荒山披上綠蓑衣;新栽的杉苗挺起青翠長矛,刺向云端,更將真金白銀淌進山民鼓囊囊的錢袋。2017年,耕地山林確權頒證,承包期再續三十年。紅封皮的證書在老樟樹皮般的掌心傳遞,像火炬點燃了百年的等待。
二
家境的寒光,映照著我對山外世界的渴望。鳳凰村小學畢業時,班主任請來照相師傅,為我們拍下人生第一張集體照。十五個娃擠在土操場上,繃著緊張新奇的臉,框進黑白膠片。簡樸典禮后,老師帶我們去縣城。目不暇接的商品、高低錯落的樓房、車水馬龍的街景,如巨浪撞得心神晃蕩。站在資江大橋上,我興奮難抑,纏著師傅拍了一張又一張。照片上的眼神是初生牛犢的驚奇,暗下決心:定要闖成個體體面面的城里人!
暑假結束,我得去金鳳鄉中心小學念五年級。瘦小的我,肩上一頭挑只大木箱,一頭壓床舊棉絮,翻越鳳凰界。下坡換肩,木箱甩到身后,箱底糙如銼刀,蹭破腳后跟,汗水沁入傷口,刺得皮肉抽疼。我渾身繃緊,高一腳低一腳,三十五里上嶺下坡,四五十斤擔子,耗盡體力,全憑一股死扛的蠻勁硬撐著。
抵達學校,新校舍工地轟鳴。鳳凰、竹林、大灣三村四十五名學生,擠在班主任戴玉林老師家光線昏暗的中樓上安頓。鳳凰和竹林的學生寄宿她家,天樓披廈擠滿地鋪,空氣混雜汗味、干菜味和稻草氣息。這種無私的奉獻,無聲浸潤著我。寄宿的新鮮、離家的自在,很快消散,但我一堅持就是七年。每個周日,我帶一罐頭瓶豆豉、豆腐干、酸豆角、蘿卜皮之類的干菜,緊巴巴對付一周。那玻璃瓶塞滿家的咸香,是胃的指望,也是心的錨。
暑熱天,干菜泛起白膩黏絲,散出微酸餿味。玉林老師便喚我去她桌上夾菜。油汪汪的炒青菜,油酥酥的煎荷包蛋,偶爾還有窩成貓耳朵的瘦肉。那帶著鍋氣的香辣滋味,至今暖著心窩。秋冬雨雪,從家到校,褲腿濕及大腿,解放鞋襪子能擰出冰水。雪天,頭發凍得根根戟立;褲腳冰鎧般梆硬,硌得小腿生疼。玉林老師便生起柴火,為我們烘烤衣褲鞋襪。跳躍火焰映著她慈和的臉,濕氣消散。那股混合母性的柴火暖,仍在記憶里盈盈浮動。
那年,瑯塘區作文競賽,我意外拿了一等獎。父親捧著獎狀,粗糙手指反復摩挲紙上的名字,臉上綻開的燦爛和眼底跳躍的光芒,珍藏至今。記者夢的種子悄然埋下。待到1991年全區作文競賽再折桂,父親一咬牙戒了半年旱煙,省下錢獎我一本《西游記》。狂喜中,我在那紙張粗糙的扉頁寫下:“愿書籍成為我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鳳凰界老屋里,墨水瓶改成的煤油燈舔著暗黃火舌,我蜷在光影里啃西游故事,渾然不知書頁間漏下的光竟成了劈開命運的北斗。
五年級下學期,終于搬進新建的金鳳鄉中心小學。校舍與金鳳中學隔一道深闊溝壑,溝底嵌著六七丘稻田。操場小得只容排球場,追球瘋跑一腳陷進稀泥,須脹得青筋暴突才拔得出泥腿;跳高跳遠只得厚臉去隔壁中學借場地。
如今,溝壑填平,山丘推倒,瓦房拆除;食堂、禮堂、教學樓、宿舍樓次第拔起;寬闊操場上,籃球場、排球場、塑膠跑道齊全,閃動著生龍活虎的身影。這兩所功能齊備的學校,在新化西南邊陲的山溝里扎根。球場奔跑呼號,教室書聲筆韻,成了托舉山里娃向山外飛翔的堅實臂膀,也悄然改變著身后土地的模樣。
三
借著作文賽燃起的微光,奮力擠過中考獨木橋。然而高二那年,借遍親友也湊不齊學雜費,含淚放下書本,踏入社會。記者夢被貧困濁浪無情擱淺,但那粒火種未滅,成了漫漫長夜里執著的光源。幸而,寫作為我推開一扇窗。1993年休學在家,參加《中學語文園地》與《師范生》聯辦征文,獲得特等獎。1995年,憑著這本特等獎證書,加上另外十幾本獲獎證書和二十多篇發表的習作,如同惶然迷失時攥住盤結老藤,死死抓緊,雙腳一蹬,竟躍過了河南大學文學院的門檻!
半工半讀熬過的兩年,硬是拱開一道縫,望見一片水,撐開一角天。懷揣報考河大研究生的夢,筆尖沙沙磨短長夜。豈料人算難抵天意!年底跋涉千里歸家,踏進茶堂屋剎那,卻見母親已癟在鋪蓋卷里,形銷骨立。屋里彌漫濃重草藥味和衰朽氣息。恍惚間,披黑蓑衣的無常鬼仿佛在屋梁打旋。母親牙關緊咬,死活不肯就醫,深陷眼窩里是渾濁和固執的平靜。年后,擁著一包碎心回到開封。書頁上的字如狂躁跳蚤亂蹦,魂總飛到母親身邊。挨了倆月,瘦脫了形。考研?罷了!撂下書本,跳上北去火車奔石家莊謀生。心頭只剩一念:快快攢夠錢,把母親從無常鬼牙縫里摳出來!
挨到毒日頭仿佛要曬爆巖石的仲夏,揣著攢下的“救命錢”,專程回家帶母親診病。剛踏上金鳳庵的窄馬路,師傅娘一句閑話如冷箭射穿耳膜:“才回啊?你娘都去了兩個多月咯!”腦殼轟隆炸裂!追著夕陽,腳底如踩燒紅犁頭,風快翻越十里無人的鳳凰界,不要命往家趕。過十六彎時,一條長蛇涼颼颼滑過腳背。把牛仔包往神龕前一扔,抓起錢紙香燭,短跑般沖向母親墳頭。撲通跪倒,新壘黃土堆刺得淚水潰壩!貓頭鷹久久哀鳴,如銹刀刮磨著棺木;山風嗚咽著卷起紙灰,黏糊糊舔在臉上……
一年后,將追念亡母、感懷老父的舊作《家園如夢》,改得稿紙上洇滿皺巴巴淚痕,投給《散文》雜志。發表后,如石子入深潭,漣漪擴散,頗得青睞,還走進了課堂。這篇飽蘸鄉愁的散文,仿佛一雙健壯大手,一次次助推。它曾是我叩開新聞大門時最有力的“介紹信”;亦是鉛華褪盡的采訪路上,回望汲取活水的深泉。
這文字累積的底氣,讓我在記者編輯崗賺取了13年生存資本。平靜如深湖的生活難掩不甘,不時像獵狗趕山般尋找新機會。單位投資醫養項目,我毅然申請調崗,轉身公益土壤播撒熱忱。順風順水干了五年,又辭別國企,合伙創辦養老機構。當年在字里行間焐暖的生命溫度,如今正通過雙手傳遞給夕陽余暉中的蒼老脊背;這份更粗糲真實的體溫,讓我掂量到命運最厚重的饋贈。
如今,母親走了,父親走了,哥嫂遷新居,我也寄居城市。杉木皮屋頂上,雜草聯手小樹苗,刺破陳年煙火;霉斑蝕透木板墻,更深地盤踞雙親氣息;茶堂屋那扇格子窗,猶在固執張望舊日身影。每次歸鄉辭別,必至老屋神龕前焚香揖拜。偶爾,掬一捧香灰以布緊裹密藏,貼身帶走。那微溫余燼,裹著老屋吐納與父母叮嚀,在掌心蜷成一只沉眠陶盅。
四
這些年,當我用文字搏斗時,老家也在突圍。1997年,一道實實在在的光照亮前程。村委會咬牙拍板:從鄰村“借火”!村民按人頭湊血汗錢,不夠的村委補窟窿。揮刀斬棘、掄鋤挖凼、聳肩抬桿……熬過大半年,煤油燈盞塞進了床腳。通電那夜,雞鴨驚得撲棱亂飛,全村如過年。
村頭戴阿婆盯著白得晃眼的燈泡咕噥:“咯燈何解就不要洋火點?怪噠!”村尾王老漢哆哆嗦嗦舉起旱煙桿,湊到燙手燈泡上猛嘬。煙絲嗞嗞響,火星毛卻沒見著。正慪氣,燈泡“嘣”地炸碎,嚇得旱煙桿甩出幾尺遠。打那起,他拉開關手就抖,夜里照舊點煤油燈。豆黃火苗,在墻上投枯干瘦影,如歲月殘焰。
山村通了電,但電壓不穩,常燒壞電器。那年我帶新數碼相機回家,給從未拍過照的父親拍照,照沒拍成,相機卻在充電時被活活燒壞了。直到二十個寒暑后,國家電網斥巨資全面農網改造,電老虎才馴服。這次升級,村民沒掏一個“毫子”,沒攤一天“鑼工”。完工日,震天鑼鼓驚得山雀漫天飛。
慶典聲浪撞山巖時,我握著的手機發燙——恍惚回到2007年夏夜,為滬昆高鐵過境新化并設站疾呼時,老舊鍵盤嗡嗡作響。同年,老支書劉讓來趿雙露趾解放鞋,嘴皮說破,終換得村民同心,一鋤一鎬開鑿進村馬路。兩年汗水砸進巖土,簡易馬路通到各組聚集地。更有鄉親咬牙接力,將黃泥路面修到自家階前。當第一道車轍碾過門前土,這群巖縫刨食的祖輩子孫,相顧無言,喉頭哽住。
轉機在2014年降臨,鳳凰村獲鄉村路硬化良機。政府巨資投入下,河東水泥路率先筑就;2018年歲末,續資讓河東余段與河西砂石路盡披水泥新裝,灰白堅實路面在翠綠山腰盤旋,如銀帶飄揚。此路拉近山外世界、鼓脹山民荷包,卻也驚擾了山野精靈。
山門洞開,終究福澤綿長:若無此路,種植戶鮮果、養殖戶禽畜難賣好價,鄉鄰民宿夢難點燃;哥哥更與鄰居合創“鳳舞凰翔生態農業公司”,融種植、養殖、民宿、餐飲為一脈,引村民共踏這條水泥與希望澆鑄的致富路。嫂嫂帶著村姑,把攝像頭栽進朝霞夜月吆賣山貨。鳳凰界土生土長的寒茶、玉蘭片、金銀花、多花黃精……已成市場搶手貨。
2018年,政府斥資在鳳凰界下筑起蓄水池,青石水泥砌方塘,管網鋪設,旱季飲水之憂終解。匯聚的山泉清冽甘醇,賽過諸多市售瓶裝水。從前飲水,需尋泉引溪,竹筧接流。我家老屋后坡有好泉,冬天熱氣騰騰,夏天冰得激靈。兩條長筧引活水入檐下木桶。母親在時,夏日總燒大桶茶置檐下供路人解渴。然過客多愛徑取竹勺,暢飲清冽生泉,山野清甜直透心底。
當春溪叩醒群山,當夏燈舔盡寒瘠,當秋野鋪展天際——山外力量與山內堅韌合力,牽引崖畔村落向上。他們鑿開絕壁,將天梯鍛造成通途。祖輩木桶盛滿月光咸汗,終被銀亮管子接引入灶;山娃渴慕目光,穿過屏幕融進未名湖瀲滟;土地上收成,終于穩穩落入自家倉廩……老農將浸透汗堿的補貼存折焐在胸口,喉頭哽著:“這是滲進骨血的暖喲!”村口默立青石碑,將“飲水思源”的滾燙深深刻進:每一壟揚花稻浪,每一扇吐納軒窗,每一雙沾泥邁向山外的腳板。
五
當山村筋骨強壯,蟄伏的精神血脈開始搏動。壬寅年仲秋,熱心公益的劉國仲先生牽頭,凝聚善念,募集善款,啟動了鳳凰界埡口外道公寺重修工程。歷時一載,古剎煥新。其坐落的鰱魚山,遠眺似雙鰱凌波,近處古木參天。步入林間,濃蔭蔽日,腳下厚厚落葉柔韌如氈,吮盡塵囂;徜徉殿前,尤引人駐足的,是那一方天造地設的池水——雨不溢,旱不涸,澄澈如鏡,淡然映照著藍天、流云、虬枝……
相傳,道公寺主神楊君法道,當年在鳳凰界下苦修,心善德厚,得通玄之法,能呼風喚雨,擅祛病禳災,澤被蒼生……靈應遐邇聞名。如今香客信眾慕名紛至。凡俗捧起星火微光,與天池之瞳、道公之靈,交匯成照亮時空的心香,使道公寺不僅成為銜山抱水的風景勝地,更化身為民俗信仰的傳承場所。
在竣工典禮現場,望著白霧山腰盤旋升騰,聽著打醮酬神法器聲起,看著鄉親質樸如泥的笑臉,曾視根須如鎖鏈的我,驀然想起當年父親奪下遷戶申請摔在火塘邊,吼著“離根的樹活不旺!”法器余音,倏然喚醒骨髓里沉睡的根脈——它原來一直深扎故土。如今只盼早卸行囊,歸返老屋,拾林泉野趣,享桑榆晚景。
這份念想早盤桓心田。父親辭世后,老家年節暌違十余載。2016年歲末,漂泊十五城后,蟄伏鄉愁猝然纏緊心弦。攜妻挈子踏上歸途,與哥嫂共度新春。爐火融融,親情暖暖,灶屋臘肉濃香、新釀米酒清甜、柴火飯特有焦香彌漫齒頰,鐵鍋沿嗞響油星濺上手臂燙出紅點,竟成鄉愁鈐印。妻子輕嘆恍若誤入桃花源。
假盡返城時,兩歲多稚子繞著兄長新居嬉逐,迭聲嚷:“不回,不回,老家好玩!”稚嫩呼喊像鑰匙擰開心鎖。從那以后,清明煙雨、端午蒲劍、中秋桂影、國慶金風,但凡佳節,必牽妻攜子歸返故園。啜飲山泉粗糲,咀嚼野蔌清芬,目染重巒疊翠,心沐星輝月華,偷得浮生數日,做幾日塵外散仙。
我渴望歸山,城里人更是向往。一幫中青年文藝家租下鳳凰界老茶亭,剝落老墻磨刷上漆,朽壞梁柱換新木,打造成創作基地。采擷晨露研墨,蘸取暮色寫生。填詞譜曲,談文論藝,春種秋收,雞犬相聞。他們說山泉煮茶分外香,騰草木清香白霧;山風入肺格外清,裹松脂竹葉泥土氣;山間寂靜最宜心,月光漫草地凝成氤氳夢;山鳥啁啾、夏蟬嘶鳴、田蛙夜鼓、松濤漱玉,皆天籟;糍粑糯、水酒醇、臘肉香、酸魚鮮,皆至味;山民直率、真誠、質樸、熱忱,皆療心良藥。穿梭塵囂,能有一方山水濯洗心塵,一座故園安放鄉愁,一抔黃土棲息魂魄,實乃人間至福。
沉浸這片暖流重塑的土地,心緒如遭無形根須牽動,再次走向鳳凰界深處那座木板屋。推開虛掩門,吱呀一聲,陳木與舊時光氣息包裹上來。指尖摸索門邊墻上熟悉的塑料開關疙瘩,輕輕按下。燈泡亮起,昏黃光線瞬間充盈小小堂屋,溫柔照亮神龕落滿灰塵的匾。
光影交錯,香爐積灰被光亮拂拭,塵埃在光柱間浮沉一瞬,終落定歸靜——那沉淀祖輩祈愿、鄰里守望與千年敬畏的灰燼,此刻靜靜呼吸。望著它,神思頓定:這燈火映照下的香灰,分明凝駐如初,暖意未散。光與塵,新與舊,離與歸,恰在此刻熔鑄一爐,無聲訴說血脈綿長與土地深情。
作者簡介:羅堯清,筆名山珍,湖南省作協會員。作品見于《散文》等數十家報刊,被《讀者》等80余家報刊轉載,并收入《新中國六十年文學大系·散文詩精選》等100余部選集,《家園如夢》被中考、中職會考、高考模擬考試用作現代文閱讀材料,并入選職高語文教材。
責編:楊雅婷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