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首頁 時事聚焦 [省內(nèi)] 苧麻記(散文)——邱鳳姣

苧麻記(散文)——邱鳳姣

2025-08-26 08:55:54 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 邱鳳姣

苧麻記

邱鳳姣

半山腰的池塘張著幽藍(lán)眸子,水草飄逸,魚蝦游弋。池塘的一邊種著高筍,高筍葉子里年年春天掛著麻雀細(xì)致的鳥巢。另一邊的狹長地里,多少年來都種著苧麻。

苧麻,打小就聽人說是“中國草”。父親只進過學(xué)堂門,但他有幸當(dāng)了一名煤礦工人,與天南海北的煤礦人在一起,懂了不少山外的知識。父親像講《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一樣,給我們講述苧麻。“中國草”苧麻,是一種古老的植物,苧麻織的布叫“夏布”,唐朝時候用白苧染色制作官袍。父親說,祖母的蚊帳顏色發(fā)黃,摸起來比我們家的棉線蚊帳粗硬一些,就是用苧麻織的,叫麻帳。

后來我上高中,語文老師是古文功底深厚的才子。他領(lǐng)著我們背唐詩宋詞,讀《詩經(jīng)》。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里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洗“纻”:“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以晤語。”苧麻,是一種從《詩經(jīng)》中走出的植物。從殷墟出土的《卜辭》中絲麻的象形文字,到春秋中葉的《詩經(jīng)》“漚麻”,再進入戰(zhàn)國后期的古籍記載,苧麻走過了至少三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漫山遍野的苧麻,最終培植成為重要的紡織作物,也成為后來的優(yōu)質(zhì)造紙原料。

山上的女人不懂《詩經(jīng)》,但她們識麻、種麻、績麻,一年四季離不開苧麻。山坡上、樹林里遍布野苧麻,田邊地角、池邊塘畔,栽種成片的家用苧麻。冬季寒霜遍地,山上格外凜冽,冷風(fēng)中落葉紛飛。一坡又一坡的苧麻地一片蕭瑟,灰褐色的苧麻稈,擎一穗穗同樣顏色的枯萎花束,招搖著灰白色的苧麻葉。

山上那么多的鳥,烏鶇、喜鵲、百靈、斑鳩……從來沒有一只鳥來苧麻林里安家。或許是苧麻一年兩次收割不安生,或許是麻葉過于茂密不利于飛行,鳥雀總是遠(yuǎn)遠(yuǎn)地避開苧麻林。但是秋冬季節(jié)例外,搖晃著枯葉的苧麻稈上,常常落一兩只鳥,居高臨下地俯瞰著池塘。翠鳥把苧麻稈當(dāng)作了釣魚臺,在我們不眨眼地盯著它的時候,它那長著靛藍(lán)色羽毛的翅膀猛地展開,一道閃電從麻稈上射入水中,又迅疾騰空而起,幾顆水滴灑落,翠鳥已不見蹤影。

寒冷的山風(fēng)瑟瑟地吹著苧麻林。頭挽發(fā)髻的祖母,挑一擔(dān)漚過的牛糞,邁著一雙大腳,踩著石級下池塘,跨過一處窄窄的流水,走進苧麻地里。祖母揮動輕快畬刀,削砍干燥苧麻,苧麻地里橫七豎八隆起一層枯枝敗葉。

祖母一邊用腳撩開枝葉,一邊抓牛糞蓋住苧麻蔸。長長的苧麻地,很快鋪上一床暗灰的被子。我們在池塘邊摘倒伏的高筍葉撕成線,想要編成一個麻雀窩。我們看著祖母給苧麻地蓋被子,等著雪從天空飄落。滿天雪花浸潤被捂住的苧麻,來年春天苧麻葉長得像蒲扇。

元宵節(jié)后,山風(fēng)軟乎起來,屋前啞默的小溪叮咚起來,溪邊的桃樹枝干突起小疙瘩。池塘水漲了,丁點兒大的花眼魚搖頭擺尾,小蝦用鉗子扒著水草往前拱。祖父收拾犁鏵,牽著大水牯去塘岸上,啃嚙喝飽了雪水的密匝匝的蝦子草。

苧麻地里冒出了嫩紅色的麻頭,一叢叢,一簇簇,讓我們總懷疑這大片的尖頭不是麻頭,而是一片小筍子。風(fēng)一場雨一場,嫩呵呵的麻頭躥得飛快,等到春分,苧麻已經(jīng)抽條,地里綠波蕩漾。毛茸茸的苧麻葉正面綠色,背面白色,兩面都布滿細(xì)紋,仿佛血管一般。風(fēng)吹苧麻,粗粗圓圓的麻葉順風(fēng)翻卷,長長的麻稈上奔涌著一片白色的水花。

祖母的苧麻種在池塘邊,我母親和伯母的苧麻種在池塘上方的各個石窩窩里。寸土寸金,石窩窩裝著一抔抔黑色的山土,苧麻自由瘋長。叢叢苧麻,個子比我高出許多。翠綠的苧麻點綴著滿山亂石,山峰起伏,巖石間跳動著綠的浪花、白的浪花。

夏至前后,收割第一批苧麻。

種麻、收麻似乎都是女人的事。我不曾見祖父打理池塘邊的苧麻,也不曾見父輩幫母親妯娌收割過苧麻。有一年初春,伯母從山下村里討來了新的苧麻種,分給幾家栽種。幾個女人挖掉先前的老根,栽下新根,忙得汗水浸濕了春天的夾衫。女人們洗衣煮飯,種麻種菜,陀螺一樣轉(zhuǎn)。男人們照舊忙自己的事,黃昏照舊坐著等飯菜上桌。我的父親在距家三十里遠(yuǎn)的煤礦做掘進工,石匠伯父成天在山上灰頭土臉地鑿石頭,臉色陰郁的祖父則埋頭耕田。他們的日子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烈火轟雷。大人們火氣沖天的時候,我和兄弟姐妹都會利索地幫著做家務(wù),以此舒緩內(nèi)心的不安。

女人們種麻,搓麻線來做全家大小的布鞋。那年頭,少有鞋子賣,也少有錢去買各種鞋子。做布鞋,成了鄉(xiāng)村女人必會的一門手藝。余下的麻,政府會收購。如今年近八旬的伯母依然記得,那時候國家收購苧麻,優(yōu)質(zhì)苧麻兩元錢一斤,這個收購價頗為誘人。于是,村里家家都種苧麻,女人衣兜里也就揣上了一些私房錢。

和別的農(nóng)作物一樣,收割苧麻不能錯過季節(jié)。明代《菽園雜記》有詳細(xì)記錄:“若過時而生旁枝,則苧皮不長。生花則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剝。”清末《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也說:“早則太嫩,遲則漿干。”祖母她們憑借經(jīng)驗,看苧麻的生長情況,看苧麻皮的成色,來判斷割麻的日子。苧麻莖葉呈黃色或者黃褐色,表明苧麻熟得恰到好處。擇晴日收麻,女人們在差不多同一個日子里走進苧麻地割麻。

大捆大捆的麻稈扛回來,趁著麻稈濕潤盡快剝麻。雙手握麻稈往上一折,空心麻稈斷裂,苧麻皮撕裂。手指插入裂口往兩端帶,上下各一次,兩片麻下來了。我曾幫著剝麻,沒多久幾個指頭便火辣辣地痛。母親和伯母剝麻速度之快,讓我看了眼花,但是她們的兩個食指卻是纏了布頭的。一條條麻自手指間滑落,布頭浸染植物的汁液,黑黢黢的,散發(fā)出一股濕重的清苦味。該做飯了,女人們?nèi)∠潞诓碱^,被麻汁染成褐色的手指在灶臺上靈活地舞動,仿佛在彈奏山上女人的命運之琴。

老屋前有一個小池,扛回來的苧麻扔在小池里泡著,等待刮皮。

只要有空,女人們便腰扎圍裙,坐于矮凳上,快速刮麻。刮麻有技巧,將麻肉朝上表皮朝下,左手執(zhí)麻的根部,麻擱于右手的刮刀上,右手大拇指按住麻,刮刀往上一墩,再按緊刮刀往右拉,麻就干干凈凈出來了。然后倒過來刮另一頭,將刮好的麻整齊疊放在地上。

苧麻刮刀是特制的,鐵制小刀把,半根圓管形小刀,鋒利輕巧。山上女人有許多特制的用具,比如皮刀,呈“7”字形,約1厘米長的刀口雪亮,專門用來切布鞋的邊。有“鉆子”,一根粗大的針頭裝在一個黃銅把手里,把手一頭有個空心圈,便于撐住掌心,這是鉆鞋底納麻繩用的。有銅的或鐵的“針斗子”,就是頂針,做針線活少不了的小物件。還有一個關(guān)鍵的小圓木棒,叫“扯手”,長不過五寸,大拇指粗細(xì),納鞋底時拉緊麻繩用的。母親的這些用具都放在書桌的左抽屜里。有時候,弟弟會偷個小刀或者一根針出去玩兒,但玩過后一定會還原。我們都害怕母親順手砸過來的栗扎子,或者房前屋后無處不在的竹枝。竹枝吃肉道道血痕,幾天都消不了。

幾個女人白天黑夜地刮麻,很快便剝出一捆捆麻來。地坪里撐起幾根竹竿,桃樹梨樹之間牽起幾根稻草繩,竹竿和草繩上陸續(xù)晾滿淡黃色的麻。夏天烈日當(dāng)空,兩個太陽便將麻曬干。留下要搓麻線的苧麻,余下的賣到政府收購站。那些日子,鄉(xiāng)間土路上走著不少背麻的女人。她們的麻又粗又長,都是能賣出好價錢的上等麻。

收了第一季麻后,村里家家戶戶都在搓麻線。

母親她們不說“搓麻線”,而是說“搓苧麻繩”。從田土里回來,做好灶臺上的事,便端坐凳子搓苧麻繩。先把粘連的麻小綹小綹分開,再將一條褲腿捋到大腿根,左手捏兩小綹苧麻置于膝蓋上方的腿部,右手掌壓住兩綹苧麻往前滾,滾至膝蓋處,掌心下的苧麻合二為一,擰成了細(xì)麻花辮。如此反復(fù),直到麻的尾部,加入新的麻,繼續(xù)搓。苧麻繩的長度隨自己的意思可長可短。

我也學(xué)母親的樣子,在稚嫩的大腿上搓麻繩。我搓的麻繩,小麻花一個粗一個細(xì),一截松一截緊。搓了幾根后,大腿冒出紅色血點,似乎快要破皮。母親并不在意我的嘗試。她低頭彎腰,專注地搓麻繩。堂屋的條凳上,已經(jīng)堆了幾捆搓好的麻繩。不論是祖母還是母親妯娌,搓麻繩的大腿部位,都起了一層褐色的難看的硬皮。年幼的我們哪怕玩得盡興,也會想起母親大腿上樹皮似的繭,似乎自己的大腿也起了灼熱的疼痛。

估摸著麻繩足夠納一家人的鞋底了,開始煮麻繩。屋前的大草坪長滿柔軟的淺草。草坪四周,種著泡桐樹、椿樹。更遠(yuǎn)一點的地方,鋪展成片的莊稼地,地邊長著幾棵大枇杷樹。枇杷樹隔年結(jié)滿金黃的果子,酸酸甜甜的枇杷果養(yǎng)育了我們貧瘠的童年。就在被各種樹木包圍的草坪里,女人們掀開用稻草和破塑料布遮蓋的土磚灶,架上煮酒的大鐵鍋,點燃一把柴草。麻繩扎成小束放在大鐵鍋里,撒石灰和稻草灰,加水,大火熬煮兩至三個小時。期間不斷攪動,讓麻繩與石灰、稻草灰充分接觸。青翠的樹木間柴煙裊裊,那是我們童年時代的經(jīng)典畫面。

麻繩煮透后,挑來池塘邊漂洗。這情景大概和《詩經(jīng)》里的河邊洗苧相似吧。將沾滿黑灰的麻繩攤開在洗衣石上,用棒槌一下一下錘打,再提著麻繩在水中快速劃動。很快,水波將一層稻草灰推向池塘兩岸,污濁的麻繩變軟變白。幾個太陽曬下來,干爽的麻繩整齊地掛在晾衣繩上,閃著炫目的白光。

那年秋天,祖父做主,為大姑定了一門親事。被祖父相中的姑爺是祖母哥哥的兒子,也就是大姑的表哥。二十歲的大姑秀眉慧眼,能歌善舞,是當(dāng)時縣文工團的臺柱子。見過世面的大姑怎么會聽從祖父的安排,嫁給生性木訥的表哥?大姑在演出時,偷偷結(jié)識了一個對象,這個新的對象可不是一般人:一個國營工廠的車間主任,共產(chǎn)黨員,前途大得很。

祖母搓了一堆苧麻繩,用來做大姑婚事的新鞋子。我們這里有個祖輩傳承下來的規(guī)矩,新娘要為男方所有家庭成員做一雙布鞋,叫作“新嫚娘鞋”,出嫁那天放在貼著紅喜字的籮筐上,挑著去新郎家。到達(dá)新郎家后,新郎女親戚和村里女人,會對鞋子細(xì)細(xì)評鑒,由此判斷新娘和家人做鞋子的手藝。為了獲得稱贊,女方一般會請手藝最好的女人來做鞋子。我的母親年年被邀請做“新嫚娘鞋”,這是一種榮耀,是村里人對母親手藝的認(rèn)可,但也是無報酬的極其辛苦的事。

還來不及做“新嫚娘鞋”,祖母就得知了大姑的地下戀情。是順從說一不二的祖父意愿,還是幫助大姑成全心愿?想必祖母在不動聲色中煎熬了許多夜晚。祖母緊趕慢趕,用打算做“新嫚娘鞋”的麻繩納鞋底,做了兩雙布鞋。在一個明月夜,等待勞累一天的祖父沉入夢鄉(xiāng)后,祖母腋下夾著一個小包裹悄悄出門了。月光照亮干凈的礫石山路,秋風(fēng)掀起路旁的野苧麻葉,如同一地幽暗的雪花。祖母將包裹遞給了小路拐角處的兩個年輕人,又從斜襟夾襖里取出布鞋,一人一雙。

那夜的月光像小船,將一對年輕人渡往祖父找不到的遠(yuǎn)方。此后祖母承受著疾風(fēng)暴雨,任憑祖父點燃大捆麻繩,任憑祖父在月光地里,對著茫茫曠野狼一般吼叫。大姑一走多年,似乎杳無消息。只見一茬又一茬苧麻,在山坡野地,在房前屋后,綠遍每一個春天。

做鞋子一般在秋冬季節(jié),那時候,農(nóng)活松下來,女人們有比較多的時間來做鞋子了。

首先打褙子。打褙子離不開棕樹,家家屋前或者菜園角落都長著棕樹,龐大的棕樹在風(fēng)中沙沙地?fù)u晃著青蔥棕葉。成年的棕樹年年剝棕片,用來織蓑衣、編棕繩、做鞋底……棕樹春天開花,成千上萬的細(xì)小花苞像魚卵一般,緊緊抱在一起,合成一個手掌形的大花柄。我們爬上棕樹折淡黃色“手掌”,把花苞當(dāng)零食吃,味道有點甜,有點澀,吃多了肚子脹。夏天棕樹籽熟了,指甲大一粒,我們摘一叢下來當(dāng)子彈“打仗”。秋天剝棕片,用刀割下來,一片一片攤在田埂上曬太陽。

褙子分為棕褙子和布褙子兩種。取一張薄門板,將干燥的棕片涂滿漿糊,粘疊兩層,攤在門板上。棕褙子曬干了,剪出鞋底,白布包邊,做挨腳板的一層,用來定型。再打布褙子,用整布打底,以各色碎布條或破布片,拼拼湊湊,粘上四五層。又以此為基礎(chǔ),“踏”兩三層碎布。碎布條橫、豎、斜交錯疊放,鞋底不會斷裂。將布褙子底與棕褙子底粘合在一起,給貼腳的一面貼上雙層棉布。一雙雙“千層底”就這樣成型了。

女人們常常在夜間納鞋底。一架小巧的A字形夾板夾住鞋底,左手握扯手,右手持鉆子,雙腳踩住夾板下部的橫板。先沿邊兒納一圈,再從一頭納到另一頭,針腳細(xì)密勻稱,麻繩緊致,一看便知都是里手。一豆燈光映照,女人微微俯下身子,舞動雙手,只聽見細(xì)麻繩穿梭的“哧哧”聲。一年又一年,女人的辛勞與隱忍、愿望與慈愛被一根纖細(xì)的麻繩,悉數(shù)納進了鞋底。

那年秋季征兵,十八歲的叔叔被接兵的部隊首長一眼看中。叔叔要當(dāng)兵去遠(yuǎn)方了,終于有機會去山外的世界了。祖母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小山村,但認(rèn)定“人不出門身不貴”的道理,先是鼓勵我的父親招工去煤礦,現(xiàn)在又果斷支持叔叔去部隊。祖母連夜納鞋底做布鞋,一根麻繩扯出風(fēng)來。那些夜晚,油燈的土黃色光芒灑滿房間,光影游移,世界在祖母的眼里,就是一雙將要遠(yuǎn)行的布鞋。

祖父卻翻了臉,怎么也不肯讓最稱心的小兒子去當(dāng)兵。祖父怕打仗,怕叔叔上前線,甚至不允許叔叔出家門。新兵就要出發(fā),祖母知道硬爭會壞事。在那個月色融融的夜晚,祖母趁祖父不注意,將一雙新布鞋塞在叔叔懷里,將他推出了家門。祖母在屋檐下收拾晾曬的衣服,似乎不經(jīng)意地望向通往山下的小路。挺拔的身影轉(zhuǎn)瞬消逝,初秋的風(fēng)拂過路旁繁密的野苧麻,綠的葉、白的葉層疊交錯,如一地寂靜的月光在跳躍。

記得那晚起了很大的風(fēng)波。等祖父發(fā)覺叔叔也學(xué)大姑夜晚出逃,既不吼叫,也不追趕,而是從堂屋角落里摸出一把鋤頭,幾下就把家里的火塘挖開,舀一瓢水,潑在暗紅滾燙的煤塊上。四散的灼熱煤塊“吱吱”作響,白煙滾滾。正在祖母家玩耍的我們,被盛怒的祖父嚇到了,緊靠墻壁蜷縮著身子,如一只只暴風(fēng)雨中的小麻雀,瑟瑟發(fā)抖。幼小的我好擔(dān)心祖父會揪住祖母的發(fā)髻,狠揍一頓。祖父一腳踢開祖母納鞋底的夾板,撿起一團苧麻繩,扔在冒煙的煤塊上,氣咻咻地鉆進了睡房。

多年以后,當(dāng)叔叔帶著許多榮譽轉(zhuǎn)業(yè)回到地方,祖父已然忘記了當(dāng)年的阻撓,笑容滿面地和人談起小兒子的出息。月夜里護著叔叔離家出走的祖母,早已離開人世,安睡在大片野苧麻中。苧麻年年生,風(fēng)吹麻葉,白浪翻滾,以連天之勢漫過墓地、叢林、山坡,直到遙遠(yuǎn)的山脈盡頭。

今年春天,苧麻萌芽的時候,我陪著母親和伯母——鄉(xiāng)村最后一代布鞋制作人,爬上山去看棄置多年的老屋。蒙著陳舊蛛網(wǎng)的雕花大門吱呀一聲推開,春光潮水般涌進堂屋。伯母尋到了一堆洗干凈的布鞋,黑絨面子已經(jīng)脫絨,像是一碰就要碎成塵土。母親在一個油漆剝落的排柜里,翻出了一堆舊的苧麻繩,一疊納好的鞋底。在一本破舊的書里,夾著我和弟弟們從一歲到十四歲的鞋樣。十四歲以后的布鞋,是不是被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鞋取代了?看如今市面上的手工棉鞋、拖鞋,有牛筋底、塑料底、泡沫底,村巷已無布鞋留下的足跡。母親的花樣手藝,從我十四歲那年就擱置起來了吧。

兩位老人在一一翻檢舊物。我向不遠(yuǎn)處的池塘張望,驚覺池塘滄海桑田,塞滿砂石泥土,野苧麻長得密不透風(fēng)。池塘旁的巉巖上,叢叢纖細(xì)的苧麻披著嫩葉。整座山坡,目光所到之處,苧麻連成了海。陽光灑在苧麻叢,每一片葉尖都跳動著一顆毛茸茸的小星星。這有著鋸齒邊的心形葉子,生生不息的中國草,在老舊的家園,在無垠的荒野中,依然呈現(xiàn)動人之態(tài)。

作者簡介: 邱鳳姣,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于《湖南日報》《湖南教育》《愛你》《小溪流》等報刊,入選《婁底優(yōu)秀文藝作品選(1990—2005)》《湖南散文作品年選》,獲省作協(xié)“百名作家寫百村”優(yōu)秀獎、長沙市文聯(lián)征文一等獎等。

責(zé)編:扶雄芳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