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山發電公司:四大創新戰略助力企業提質增效?
新冷水江4月3日訊(通訊員 趙智能)在 “雙碳” 目標引領及能源結構深度轉型的時代浪潮下,傳統火電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燃料成本高企、設備老化、電力消納受限等難題,如沉重枷鎖,束縛著企業發展步伐。記者今天從大唐華銀金竹山發電公司獲悉,該公司作為行業重要一員,并未在困境中退縮,而是積極探索、主動出擊,以 “提質增效” 為核心戰略,將全力推行煤電聯營、供熱市場開拓、綜合能源服務升級、光伏與火電資源整合四大創新戰略,力求在轉型浪潮中闖出光明大道,實現企業提質增效與可持續發展。
煤電聯營——打破“煤電頂牛”僵局
長期以來,煤價波動與火電虧損間的 “蹺蹺板效應”,一直是火電企業發展路上的 “攔路虎”。金竹山發電公司對此感受尤為深刻,其燃料成本占總成本比例超七成,長協煤質不穩定、運輸距離遠等問題,更使企業經營壓力與日俱增。為破解這一困局,該公司創新性提出 “煤電聯營 2.0” 戰略,計劃引入大型國有煤企,通過股融合、戰略合作等深度合作方式,構建 “煤礦 - 電廠” 一體化運營體系。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煤電聯營并非傳統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綁定。” 這一創新模式以資本為紐帶,實現燃料的定點、定量、定煤種供應,從源頭保障煤炭供應的穩定性與質量。同時,通過建立利潤共享機制,有效對沖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據專業測算,通過優化長協煤結構,相關煤電項目燃料成本有望降低約兩位數百分比,每年收益預計提升超千萬元。若這一模式成功落地并穩定運行,將成為國內煤電聯營的標桿案例,為行業發展提供全新思路與方向。
供熱市場——單一發電到多元供能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火電單一發電模式逐漸顯露局限性。金竹山發電公司敏銳捕捉到區域供熱市場的巨大潛力,果斷布局,計劃投資建設新一代清潔供熱系統。該系統以創新循環技術為核心,搭配新型儲熱材料,不僅將供熱半徑從傳統范圍大幅擴展至數十公里,且在成本控制上取得顯著突破,實現成本大幅降低。
技術團隊負責人介紹:“供熱業務的拓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商業模式的顛覆性變革。” 該公司精心規劃 “清潔熱源 + 智能管網 + 多元客戶” 的產業生態體系,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效、清潔、智能的供熱服務。按當前供汽單價測算,若年供熱量達數十萬噸,公司將實現數千萬元的額外創收,利潤貢獻十分可觀。目前,該公司正與周邊工業園區展開密集洽談,未來有望形成 “以熱促電、熱電聯產” 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與綜合效益。
綜合能源服務——搶占售電市場 “第二曲線”
在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金竹山發電公司積極順應市場變化,將業務拓展目光投向增值服務領域。該公司計劃組建一支專業化的綜合能源服務團隊,實現從單純電力銷售向能效管理、智慧運維等高端綜合能源服務的轉型升級。
發展計劃部負責人表示:“隨著售電用戶數量增加,我們的代理費將顯著提升,電量簽約規模也會同步擴大。” 據預計,若每年新增售電量達一定規模,企業收入將增加數百萬元。更重要的是,這種服務升級將極大增強客戶對企業的黏性,助力企業實現從 “能源供應商” 到 “能源解決方案商” 的角色轉變,為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廣闊發展空間。
光伏+火電——綠色轉型的 “加減法”
面對火電虧損與光伏盈利的反差,金竹山發電公司巧妙運用資源整合策略,打出一套漂亮的 “組合拳”。通過將虧損的火電業務與盈利的清潔能源公司(光伏板塊)進行合并,企業將實現 “減虧” 目標,財務數據顯示,合并后的主體每年減虧幅度超千萬元。業內分析師指出:“這一舉措實現了資產整合的‘化學反應’,不僅優化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更與國家鼓勵的‘多能互補’政策導向高度契合。” 這種創新的資源整合模式,為企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金竹山發電公司的四大創新戰略,邏輯清晰、目標明確,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煤電聯營需妥善平衡煤企與電企間的利益關系;供熱市場開拓面臨管網建設的高額投資壓力;綜合能源服務升級需突破傳統電力企業的思維定式;光伏與火電的整合則對跨板塊的管理協同提出更高要求。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轉型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必答題。” 未來三年,該公司將積極開展技術升級和市場開拓。若這些戰略能全面落地實施,金竹山發電公司有望徹底扭轉虧損的局面,成為傳統火電企業綠色轉型的成功典范。
責編:周曉明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