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周澤中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有一個新提法,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新質生產力同樣屬于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值得關注、跟進。
以科技手段應對老天“變臉”。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但隨著氣候變化導致厄爾尼諾效應以及拉尼娜現象加劇,旱澇急轉、極冷極熱等極端天氣不斷上演,糧食穩產壓力增大。這就迫切需要加大現代前沿科技應用,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升農業產業的整體韌性。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種業振興、先進農機裝備制造、低空經濟應用等方面都作出部署,指向清晰。比如,丘陵山區地形起伏大,越大型的機器越伸不開“手腳”,理應發展小微農機、特殊農機等適應性更強的農業裝備。平原地區則可依托開闊的地勢地貌,推廣智能化、規模化農業。例如,利用無人機對農田進行實時監測,分析養分情況,實現精確施肥、飛防,減少資源浪費。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很寬泛,應根據氣候、地理、土地條件等因地制宜開發農業新裝備。
科技賦能,農產品走上“智富”新路徑。三湘大地上,智慧農業的效力初顯:來自石門縣的湖南湘佳橘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柑橘智能優選平臺,快速識別果品外觀瑕疵,同時對柑橘的糖度、酸度等關鍵指標進行解析,讓消費者買到更心儀的柑橘;新田縣東升農場斥資近2000萬元打造智慧大棚,實時監測并精準調節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為蔬菜營造理想生長環境,成為熱銷大灣區的“菜籃子”之一……除了果蔬等傳統農產品外,今后還可以聚焦食藥產業,研發特殊膳食食品、功能食品、個性化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營養與健康需求,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農業是百業之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增效益,把握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堅持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定能有力激活鄉村振興的潛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責編:顏青
一審:周楊
二審:朱曉華
三審:趙雨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 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