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亚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2020-亚飞与亚基在线观看-国产综合成人观看在线-国产综合91天堂亚洲国产

新湖南湖南日報新媒體

打開
文化中國行丨《湖湘一萬年》第五集《青銅迷蹤》播出——湖南繁多的青銅重器從何而來
新湖南 ? 文體要聞
2024-12-10 06:39:43

余立軍 卜亞琳 劉穩 易禹琳 魏瑞娟 鄧正可

1919年,商末周初的青銅重器“皿方罍”在湖南出土,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方罍之王”。現世后,皿方罍的器身便流落海外,在異國他鄉顛沛流離了近一個世紀。

2014年,經過多方努力和艱難的談判,湖南人終于在佳士得拍賣會上將皿方罍器身洽購回國。同年6月28日,在萬眾矚目下,皿方罍蓋、身終于合璧為一。

象紋大銅鐃(資料圖片)

從皿方罍,到四羊方尊、大禾人面紋方鼎,從象紋大銅鐃、巨型獸面紋銅瓿,到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一件件青銅瑰寶在湖南相繼出土,驚艷世人。

這些青銅重器究竟從何而來?它們是湖南本土文明的產物,還是外來文化的饋贈?湖南是否也曾孕育過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12月9日晚,紀錄片《湖湘一萬年》第五集《青銅迷蹤》在央視播出,為人們撥開籠罩在湖湘青銅器之上的團團迷霧。

湖南在商中期已能鑄造小件青銅器

2021年10月,湖南汨羅出土了兩件青銅重器——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和內置的銅壺,這是湖南乃至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在出土不到半年的時間,這兩件青銅器都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也加深了考古專家們對于湖南能否鑄造青銅重器的思考。

皿方罍(資料圖片)

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考古工作者在文物出土地及周邊區域,展開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近百座商代晚期墓葬被發掘出。但是,即便在最高等級的墓葬中,也沒有再出土大件青銅器,只有大量陶器和少量青銅戈、矛等。

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人們發現,其實在商人勢力非常強盛的商代前期,商文化就進入了湖南。王都設立在鄭州,有300萬平方米的鄭州商城遺址為證,而武漢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則是一座商代前期商人在南方設立的城市。

在湖南澧水流域的皂市、寶塔遺址,湘江流域的岳陽銅鼓山等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與盤龍城遺址幾乎一致的小件青銅器,這也是湖南發現最早的青銅器。

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員對皂市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在這里發現了沾有銅渣的紅燒土塊;1980年再次挖掘時,相繼出土了熔銅爐、大塊銅渣、2件石范和4件銅器;2001年,又在遺址中發現了青銅箭鏃,魚鉤等。這些考古證據表明,湖南洞庭湖地區在商代中期,已能鑄造小件青銅器。

炭河里古城遺址曾帶來希望

1938年至2001年間,四羊方尊、大禾人面紋方鼎、象紋大銅鐃、巨型獸面紋銅瓿等青銅重器相繼在湖南寧鄉黃材鎮出土。

四羊方尊(資料圖片)

這些青銅重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造型精美,工藝水平不遜色于中原地區出土的同類器物。然而,它們的出現方式卻非常偶然,大多是在修建水庫、挖地種田等情況下被偶然發現,缺乏科學的考古發掘背景。且傳統觀點認為,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湖南是一片“蠻荒之地”,不具備鑄造青銅器的能力。

2001年,寧鄉炭河里遺址的發掘為湖南青銅器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炭河里遺址位于寧鄉黃材鎮,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城墻、壕溝、大型宮殿建筑以及銅器墓葬等重要遺存。

在城內宮殿區,考古人員發現了銅塊、銅渣、銅容器殘片等,表明炭河里居民具備一定的青銅器鑄造能力。然而,炭河里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大多是商代晚期器物,比遺址本身的時代要早。

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最主要的鑄造工藝是范鑄法,而陶范是青銅器鑄造能力最直接的體現。多年來,雖然考古專家苦苦尋找,但在湖南境內仍舊沒有發現鑄造青銅器的陶范。

商人南遷、分封賞賜或為湖南帶來青銅器

如果商代晚期,湖南還不具備鑄造大件青銅器的水平和能力,那炭河里遺址出土的眾多精美青銅重器,究竟從何而來?炭河里的居民到底是本地人,還是外來者?

考古學家提出了“商人南遷”的假說。周滅商后,殷商遺民被迫四處遷徙,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南遷至湖南。炭河里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可能是南遷的殷商遺民帶來的。

1976年在陜西扶風的一個窖藏里,考古人員發現了幾十件青銅器,其中有三件青銅器的銘文上講了同一件事:在周昭王巡視南國的過程中,曾在他的行館接見了一位稱為“相侯”的人物,并對他進行了賞賜。

因此,也有專家認為,炭河里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可能是周王朝分封給南方封國貴族的戰利品。湘江流域的炭河里遺址,可能就是“相侯”的封地。

無論是被迫遷移,還是國家分封,不僅為湖南帶來青銅重器,還帶來最為可貴的青銅鑄造技術和青銅匠人。而隨著周王朝的建立和穩固,湖南與中原文化的青銅技術交流,也逐漸頻繁深入,掀開了全新的篇章。

“鐃中之王”見證青銅鑄造與湖湘禮樂的融合

除了青銅容器,湖南還出土了大量青銅樂器——鐃。這種合瓦形鐘體的青銅打擊樂器,擁有寬闊的音腔,演奏時用木槌輕輕敲擊,鐃的鼓部就能發出洪亮悠長的共鳴聲。商周時期的鐃不單用于祭祀和宴樂,也可用于軍旅。

據統計,中國商周時期的大鐃共出土130余件,其中湖南省有70多件,居全國之首。而在寧鄉市的炭河里遺址附近,就出土20余件。

長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象紋大銅鐃,高103厘米,重達221.5千克,是目前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銅鐃,被譽為“鐃中之王”。在博物館,游客還能通過放映機,聽到用獸面紋編鐃敲擊發出的古樂。

如果商人南遷帶來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為什么這種技術會先被用在青銅樂器而不是顯示王權的青銅容器的鑄造上呢?

湖湘大地,自古巫風彌漫,崇敬自然,浪漫多情,相傳舜帝也曾在此創作了韶樂。或許在這樣的文化滋養下,樂師與青銅器匠人,鑄造出了一件件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青銅大鐃。

大音希聲,歷史的洪流震撼回響。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偉大歷程中,無不激蕩著湖湘的氣魄。出自湖湘大地的青銅器不僅是技藝與藝術的璀璨結晶,更是各民族文明交匯融合的鮮活見證。它們如同璀璨星辰,鑲嵌于中華文明這幅波瀾壯闊的壯麗畫卷之上。

責編:顏青

一審:胡澤匯

二審:朱曉華

三審:文鳳雛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 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